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全国卫生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西安医院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孟绍菁教授,因病于年10月18日08:07时不幸逝世,享年81岁。
孟教授是山西省太原市人,年8月毕业于西北医学院(即原西安医科大学)医疗系。做为德才兼备的学生,她被留校从事外科工作。从此,她满腔热情地开始了辛勤忙碌的治病救人工作,凭着一股刻苦钻研的精神,工作争着抢着干,从来没有份内份外之分。五十年代在陕西扶风县开门办学;六十年代到陕西黄龙县进行地方病防治研究;七十年代随医疗队到苏丹开展援外工作;年,带领28名医护人员在扶风县开展了胆肠吻合术、巨脾切除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等,足迹走遍城镇乡村,把健康带进了千家万户。八十年代,孟绍菁教授已是西北地区有名的外科专家了。患者云集而来,慕名求医。病人愿意找她看病,同事们业务上也喜欢向她请教,求她帮忙。她在手术台前站了50余年,仅胆囊切除手术,就为多位病人解除了痛苦,而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
在医院里,孟教授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一有手术她随叫随到。一次,为抢救一名急腹症患者的生命,她足足在手术台前忙了一个通宵,直到天快亮了,她才从手术台上下来,刚要离开时,又来了一批急诊,她毫不犹豫重新站到了手术台前。又是二十多个小时过去了,在不知不觉中迎来了一个新的黎明。病人转危为安,她却累得晕倒在急诊室里,在场的年轻大夫、实习学生们看在眼里,痛(急)在心里,流着热泪扶着她不停地呼唤。
年4月,孟绍菁教授调任一附院干部病房老年外科、干4病区主任。当时,患者甚至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都认为干部病房是病人休养的地方,不是手术的地方。因此,外科手术患者很少。那时,医院给干4病区定的工作量是每月只需完成7台手术。长期以来,干4病区的4名外科医生,小手术做不上,大手术做不了,很难谈业务水平的提高,已有两名医生要求调离。孟教授到来后,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开展手术,甚至连手术结怎么打都一点一点教,一手带出了一支出色的外科医师队伍。如今,每月开展手术30多台,多时达40台,同时也开创了干4病区随时接受急诊病人和急症手术的先例,其他普通外科能够开展的大手术,在干4也同样能够顺利开展。年底,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在干4病区,孟教授带领4名年轻的医生,仅99年一年就完成外科手术例,其工作量是过去3年的总和!重危病人抢救成功率由原来的70%,提高到近年的95%以上。科研工作也从无到有,获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中标陕西省卫生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
干4病区的医疗技术上去了,科研上去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上去了。现在科室的5名年轻医生中,有3名晋升了副教授,有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有的医学博士毕业。大家干出了成绩,忙出了效益。医护人员敬佩孟教授,患者感谢孟教授。干4病区的医生们也多次动情地对院领导说:“让孟主任在我们干4多留几年吧,哪怕多留一年,就是我们的福气”。
有一次,忙了一天的孟绍菁教授刚下手术台回到家里,接到科室打来的电话,病房刚收住了一个急诊病人。孟教授放下饭碗,急忙出门时摔了一跤。当晚处理完病人后,才发现眼窝青紫,右侧脸部青肿,鼻子瘀血。第二天早晨上班,为了掩饰她就带着大口罩上班,仍然坚持查房、上手术。不久,她感觉心慌、气短,并有哮喘发作。在做检查时,胸片发现左侧肺有一个2公分大小的阴影,后被确诊为肺癌。当得知这个消息时,干4病区的医生护士都哭了。
孟绍菁教授一滴眼泪都没掉,坚强地接受了这个事实。可她就是坚决不同意接受手术治疗。身为外科专家的她,知道肺癌病人经过手术后,一般只有1/3的人能活过3年,她也知道不进行手术治疗后果更可怕,更不堪设想。无论周围的亲朋好友怎么劝她,医院的领导找她多次谈话,她总是一句话:不做手术。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孟教授为什么倔得不肯动手术。有一天,科室一位同仁万般劝说紧追不放询问她为什么不做手术,她终于轻轻地说:“其实,我知道应该做手术,可我真的害怕手术后,我这一辈子再也没有机会拿手术刀了”。年轻的同事一听这话,当时眼泪就下来了。孟教授在自己的生命受到病魔威胁时,心里想的是她的事业,装的是患者。
在大家反复劝说下,年元月11日,孟绍菁教授被推上了手术台。临进手术室前,她又向院长问:“我想知道,做完手术后,你答应不答应让我再上手术台”。望着孟教授清瘦的脸庞,院长强忍着眼泪说:“孟主任你放心,只要你身体允许,你一定能再回到手术台前”。
按理说,孟教授患的是一种低分化腺癌,恶性程度较高,手术后要放疗、化疗,更需要安心地休养与调理。可手术后才十几天时间,她就躺在病床上开始了工作。虽然门上写着“谢绝探视”的牌子,但孟教授不允许护士们阻挡科室医生来汇报科室危重病人病情、讨论疑难病例。她一边住院治疗,一边指导着下级医生开展手术,干4病区的工作没有丝毫影响。手术后才3个月,孟教授还在接受放疗、化疗期间,就又走进了手术室,拿起了她挚爱了一辈子的手术刀,实现了重新回到手术台前的愿望。有时一天还连续做两台手术。
化疗是癌症病人手术后很痛苦和难过的一关。每次化疗下来,严重的毒副反应让孟教授吃不下东西,头晕、恶心、呕吐,身体极度虚弱。为了支撑着上手术台,她常常在上手术前给自己吊一瓶液体补充体力。她每天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索性她就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搭一个床铺,以科室为家了。每周一是她的专家门诊时间,每周二到周四是干4病区的手术时间,她就把自己的化疗时间安排在周末,孟教授开始用自己的生命来计算工作的时间了。一次作完化疗,护士蒋玉梅遇见她说:“孟主任,看着你精神多了,脸色也好了,嘴唇也红润了”。孟教授说:“下周又要打化疗,其实打化疗我心里也觉着有点儿害怕,但挺一挺就过去了。我不知道还能活多长时间”。蒋玉梅安慰她说:“孟主任,十年”,孟教授笑了:“我想有二年吧,要是有十年我就太高兴了,不知我还能为多少病人做手术”。
作为科室主任,一名共产党员,孟绍菁教授既是学术带头人,也是廉洁行医、医德高尚的表率。她拒收红包、礼物,在她任肝胆外科主任时就已经传为佳话了。由于她的表率作用,肝胆外科曾被评为陕西省廉洁行医的模范单位。不收“红包”已成为肝胆外科天经地义的传统,这个优良传统也被她带到了干4病区。护士长曾经想统计一下大家退收“红包”、礼物的数量,孟教授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统计了,病人的东西本来就不应该要的。
孟教授的邻居也深深为她的医德所感动。有多少个晚上,孟教授都匆忙地敲这位邻居的家门,说有病人家属要上门来送礼物,她想先在邻居家躲一会儿再回去。许多孟教授治疗过的患者都说:“我们不知道拿什么东西能对孟主任表示感谢,她从来不收我们的礼物,从来没有对病人有过什么要求,但只要是病人需要的、病人所想的,她都尽力办到。”
年3月,孟教授做左肺部分切除术一年多,身体状况时好时差。一个名叫李宝麟的老知识分子住进干4病区,指名要求孟教授主刀为其进行“复杂胆道手术”。孟教授答应了。手术从下午2点一直到晚上7点,孟教授硬是咬紧牙关挺着,汗水浸透了她的衣服。直到手术做完,她才脸色煞白地走出了手术室,连说一句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走路时身子都是斜的。当病人家属李晓得知孟教授身患肺癌仍为其父主刀手术的情况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孟大夫,你这是用自己的命来换我父亲的命呀!我们全家拿什么来感谢你呀!”
孟绍菁教授的一言一行都给患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来自外地的中年妇女,在农村做胆结石症手术引发胆管阻塞,全身黄疸,病情十分危急。孟教授给她做了手术后,每天早上、晚上、星期六、星期天都一直来看病人。到第12天,病人脸上的黄疸逐渐退了,孟教授的脸上才露出了笑容。当时,患者的家属说,那是他在妻子手术后第一次看见孟教授的笑容,那笑容让他知道妻子的生命得救了。
孟教授的节假日几乎都是在病房同病人一起度过的。特别是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人、农民患者,她更为关心,往往是检查过程从头到尾陪着。曾经有一位不知姓名的病人昏迷了18天,她就在病床前守护了18天,别人都以为那病人是她的亲人,事后大家才知道,那病人只是一个普通群众,与她非亲非故。
陕西省委党校老干部刘静在陪同自己老伴两次住院期间,亲眼看到并感受到发生在孟绍菁教授身边的动人故事,激动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你不知道她是谁,但你知道她为了谁。日夜操持方寸刀,挽救垂危数难计。医术精湛不夸功,医德更比九鼎重。患者心中树丰碑,共颂华佗真传人”。
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中,一些人往往喜欢给自己挂上许多金字招牌,以此捞取名利。孟绍菁教授是真正的名医、专家,但她从来不把自己的技术、名誉当作炫耀的资本,从来不张扬自己做了些什么。当要了解她的事迹时,她总是那么几句:“不要写我,我没有什么好写的”。在为人师表方面,她要求别人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做到。以前,干4病区的医生星期六、星期天是不上班的,有重病人才去看一下。孟教授调到干4病区后,每个星期六、星期天都去病房看病人,时间长了,干4病区的医生们在家里也坐不住了,每逢双休日也都到病房去看病人。如今,当遇到病人问“你们星期六、星期天也不休息呀?”这类问题时,他们总是习惯地回答:要当医生,就没有休息日,因为疾病不休息。这就是孟教授的言行对年轻医生的影响和带动,使大家形成了对医生这一职业的一种独特的认识。
是啊,因为疾病不休息,所以工作几十年来,孟教授从来没有休过自己的寒暑假。可是,就在她住院做手术、化疗的那些天里,护士长给她报考勤,她却说:“你们不要给我报出勤,我这些天是住院,没有上班”。大家争着说:“孟主任,你这些年积累了多少假,你从来没有休过,就是给你补也补不完呀。”可她还是坚持说:“不能这样做”。 生活中,孟绍菁教授十分简朴。她头发花白,背微驼,从没人见她穿过鲜丽漂亮的衣服,衣着只求干净朴素。她尽可能地挤出时间以把更多的精力留给患者,所以她没有多余的时间在衣食住行方面花费精力。
年夏天,在做完手术半年后的一天,她突然向负责考勤的同志请假,说家里有点事需要办理,并嘱咐病房有事可以随时叫她。这一次,她在家呆了两天,又马上回到病区上班了。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是她远在美国的儿子、儿媳回来看她了,可她们全家人也仅仅团聚了两天。
作为妻子和母亲,孟教授何尝不挂念自己的老伴和远在美 国的儿子。她34岁才结婚,只生了这一个孩子,她最大的精神安慰,就是能常和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通会儿电话。她凝视儿子和儿媳照片的那种神情,令人心酸地感受到,那是一个身患肺癌的母亲对孩子深深的思念。儿子出国十多年来,她也时刻盼望见到儿子,但是她没有把儿子栓在自己身边,她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去选择自己的事业。儿子也曾几次想让她到国外去,可多年来一直未能如愿。患病前为了工作她不愿去国外,患病后还是为了工作和病人,她更是不愿离开自己的事业。
她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患者和需要援助的人们。她曾多次捐助“希望工程”,年,当她得知陕西省妇联正在实施资助贫困儿童上学的“蓓蕾工程”后,她又悄悄去了妇联,将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孩子们。
作为一名医生,孟绍菁教授把病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作为一位患者,她勇敢而坚强地与病魔抗争;作为一个母亲,她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作为一个女人,她把全部的美丽献给了她所挚爱的救死扶伤的伟大事业。对于孟绍菁教授来说,有限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无限的生命却是永恒的,因为她已经用自己朴实无华的人生,告诉了我们人活着的价值。
“视事业为生命,工作高于一切的敬业精神”;“视患者如至亲,责任高于一切的至善精神”;“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无私奉献精神“;“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顽强拼搏精神”。医院广大职工、患者对孟绍菁教授一生的忠恳评价,也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孟绍菁精神的内涵。她正是这样,在从医的57个春秋中,默默无闻地谱写着一曲绚丽的生命之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