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旅游 > 村落记忆长延堡middot沙

村落记忆长延堡middot沙

发布时间:2021/4/19 18:59:21
APP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www.sjbn.com.cn/fengshang/shangye/20201113/952.html

美术展览

艺术推广

文化传播

公共教育

雁塔区长延堡沙乎沱村,位于西安城南东仪路两侧,在昔长期归属长安管辖,村史悠远,人杰地灵,为古城南郊一大名村,元代元贞年间有村,村西原有唐代运粮河,河水干涸后变为沙滩,故名沙乎沱(蒙古语)。《咸宁长安两县续志》记为沙乎沱,又称华林堡、沙谷洞。村西北有唐安化门遗址。

沙乎沱村·记忆印记

村中赵姓明朝即卜居于此,但其始祖赵凤贵为“王师”则于史无证。

沙乎沱村有赵、袁、安、李四大姓,赵姓巨而且著。村人久传其先祖曰赵凤者,明初即为秦王朱樉(朱元璋次子)授读,故而赵氏家族与该村村史,可溯至明洪武朝。至其准据,则为村中原赵家祠堂曾悬一匾,题曰:“为 师”(现仍有复制匾置于村中)。此匾何人所题,何时所挂,不得而知,有村中老者称其解放后仍高悬祠堂,土改时才改做学生课桌,可见此说并非无据,未便轻易目为凿空之谈。可惜朱樉其人,《明史》以及《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均极简略,万历《陕西通志》、乾隆《西安府志》亦复所记无多,“其师赵凤”云云,更是只字未载,查无可查,没有任何文献支撑,既不能贸然言其虚妄,又无法确认其真确无误,让人干揉手而徒叹遗憾。本村英烈赵志荣,年出生,中国人民 ,年牺牲朝鲜战场。

尽管如此,该村赵姓明代即卜居于此,则似乎毫无疑义。根据是庚寅春节期间,赵改弟老人在村民袁某宅旁,觅得一方古碑,曰《皇明赵处士墓志铭》,碑上明载:

处士姓赵氏,讳镇,字文振,世为陕之长安人家,故上农。处士少敏,廼从乡学,读书记诵,迥出群儿,日益长进,竟家累隐迹畎亩中。岁入常以□千计,耕穫自守,志无外慕,因自号曰“静庵”云。父讳喜,母李氏,生兄锦暨处士。处士竭力二亲,就养无方,比卒,与兄礼葬,乡人贤之。尤善事兄锦,家内外务,无小大,行必以兄命,恭谨待之,□年无竞,族以大和。性醇易,与人不忤,然非礼必面折之,不为阿附,穷寒不能举者助之,举里閈中贫乏,多待处士以举火。省中岁大侵,处士又蠲粟赈给,所活者众。夫处士无子民之寄,乃能割己所有以惠民,今仕者食君之禄,顾剥民以自奉,若所谓不费之惠,亦自恪而不为,其视处士何如哉?可愧也已!处士平生每多谊举,若乃日用则有节,衣服饮食,未尝徇时尚而过为奢靡,故田连阡陌,富于乡,无可与埒者,要自勤俭中得之,岂直命邪?处士取宋氏,无出,以兄第四子三岁时庙告以嗣,名曰良宰。既长克家,处士因以家事付,家廼益振,相得甚欢,亲父子不是过也。处士亡未几,良宰亦亡,粤稽诸古,仁者必有后焉,奈何天靳处士,后乃复夺其嗣子邪?!双柩在室,闻者恻然。处士生弘治己酉正月二十有九日,以嘉靖壬子九月三日卒,享年六十有四。良宰取刘氏,生男四:曰永思,聘河南考城县尉王君表正女;曰小考、小三、小四。女二:曰三喜、四喜。处士又养子曰良周,先处士二十年卒,取徐氏,生子丙坤,丙坤取戚氏,生女承僧(璔)云。呜呼,诸孙玉立,不坠家声,处士可以瞑目矣。兹将以癸丑十一月十有八日葬处士华林原祖茔之次……

据村中人言,此碑是“文革”发掘古墓时,从赵氏祖坟出土的(一说若干年前村人从土壕取土挖得),一直辗转作打胡基用。碑子既是出乎赵氏祖茔,则其明为乃祖遗物无疑;碑文既称“皇明”,又提到“弘治”(明孝宗)“嘉靖”(明世宗)年号,则其赵姓明代即居此地,亦当无复疑义矣。

由此言之,不能确证先祖明初即居于此,固是遗憾,但是明确知道乃祖“弘治己酉”即二年(年)生于斯,嘉靖“癸丑”即三十二年(年)葬于斯,且“世为陕之长安人家”,毕竟是个进步,是个补偿,于该村赵姓历史及其村史研究,都是一个上佳难得的资讯。因为倒退三世,是以20年计,也差不多就是明初了。

此地唐代即属华林乡,终明之世未改,华林堡以华林乡而得名,似可确定。

该村老者称,沙乎沱村往昔曾称过“华林堡”,到解放尚有城墙和城河,东西两城门,东门上曾颜以“华林堡”三字,村中有篮球队,也曾以“华林球队”名之。证以《雁塔区志》该村“又称华林堡”,和前引《皇明赵处士墓志铭》“葬处士华林原祖茔之次”两处记载,此说宜非游谈。查嘉庆《长安县志》(嘉庆十七年纂修),其卷一《疆域图》之《宋疆域图》上,于万年县(曾与长安县同治都城,辖其东偏)南有“华林乡”三字;查史念海《西安历史地图集》之《唐长安县、万年县乡里分布图》《五代时期图》《北宋时期图》《明长安县、咸宁县乡镇图》,相应位置亦均标有“华林乡”三字,且《元时期图》和《明长安县、咸宁县乡镇图》所附说明,分别有“长安县辖:杜角1镇,义阳、义政、同乐、丰邑、苑西、华林6乡”和“华林乡在县南15里,下辖木塔、塔坡、杜城、沈桥、杜永、张杜、黄良、贾村、子午、曹村等10里”的记载;新编《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第四章《历代行政区划》第十节《唐代》、第十二节《北宋、西夏》、第十五节《明代》介绍长安县建置,同样都提到“华林乡”三字,《唐代》一节更明确讲:

长安县赤。隋故县。唐乾封元年(年)曾分厂安县南部设立乾封县,治怀贞坊,长安二年(年)六月撤销。境内北有渭水、龙首原、汉长安城,南有细柳原、终南山和子午关。城内设55坊,郊区设有龙首、龙门、承平、青槐、万春、居德、永平、永寿、义阳、丰乐、丰谷、丰邑、孝悌、清化、高阳、灵台、龙泉、居安、礼成、修仁、合郊、渭阳、司农、大统、醴泉、华林、善政、苑西、同洛、归化、昆明、安图50乡。辖区约为今莲湖区全部,碑林、雁塔、未央3区西部,长安县西部及宁陕县东北部。

基此足见,自唐而后,中经数代,“华林”都是长安县下乡一级的建置,华林堡如果存在,应该就在华林乡的范围。何者为堡?小城是也,这堡那堡,都指筑有城堡的村落。联系村中长老所言和此墓志铭中“华林原祖茔之次”、“华林之藏”两处记载,则华林堡之村名,当比现有村名沙乎沱出现更早。后者最早出现于清朝前叶(雍正《蓝田县志》有“呼沱村”名),前者则至少明时即已存在。但是,资料囿限,目前尚难给出其确切的时间。不过,其村中赵姓既为开村之姓,村中长老又称过去谱载系由河北赞皇洵河里迁来,则华林堡晚于华林乡出现,前者是因后者而得名,似乎大致可以确定。

“沙”正式出现于清嘉庆方志,与水有关,但却不是元代就有的。

“乎沱”,亦作“呼沱”、“泘沱”或“滹沱”。其含义为何?迄无定论。《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志》(简称西安地名志)称其“蒙语”,意即“水边的村镇”;河南王欣淼先生称其与明代山西大移民有关,为滹沱河畔移民流寓之地,俱嫌牵强,以其 ,既为蒙语,则何以蒙人所居其他地区未见有此称呼,且全国村以此称者上百,何以北方多有,南方无之?第二,明代山西大移民在明初洪武年间,地名明代不见记载?故“沙”者如何解释,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基本的判断只能说与水有关。

不过,沙乎沱村名也有不短的历史,则不容置疑。其直接的证据,是民国《续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年铅印)卷一《长安南乡各廒图》上就有此一名字,卷五《地理考下》载彼时长安共置4乡18廒,其中西乡置6廒,分别是三桥廒、王寺廒、田许廒、斗门廒马王廒、冯籍廒;西南乡置6廒,分别是鱼化廒、河池廒、郭杜廒、姜仁廒、乾河廒、五楼廒;南乡置3廒,分别是姜村廒、黄良廒、子午廒;北乡置3廒,分别是红庙廒、杨善廒、叶马廒,并于姜村廒下记载:

姜村廒在县南十里,分十保障,统五十一村(廒在北三门口,前志在姜村,去城十五里):北三门口,南山门口,唐家村(前志作“唐家围墙”),康家湾(前志无),旗王村,北沈家桥,南沈家桥,沙,双桥头村,翟家堡,甘家寨,糜家桥,蒋家寨,解家村,南围墙,北围墙(上二村前志无),徐家庄,野狐冢,木塔寨南、北二村,辛家坡,(前志作“新焦坡”,粮册作“新交庄”)、沙井村,吉家村,郝家村,丁家村,白家村,丁白村北堡(上三村前志作“丁、白”二村),二府庄,罗家寨(前志无),北姜村,东姜村,西姜村,北后坡寨(一称“北寨子”),南后坡寨(一称“南寨子”),潘家庄,西三爻(“爻”前志作“岳”),下塔坡,上塔坡,靖宁堡(即前志“塔坡北堡”)、蒋张村(前志作“张蒋村”),桥底下(前志作“乔家坡”),水磨村,崔家东、西二村(前志一村),侯家湾(前志无),霍家坟(前志无)、杜城堡(前志二村),东手帕张,西手帕张(前志作“手帕掌”一村),高家堡,曹家堡。

其中就有“沙乎沱”这村名。再进一步前推,清嘉庆《长安县志》卷四《乡镇图》的《姜村廒图》,也有此一名字,卷十《土地志上》载彼时长安全县十八廒,姜村廒下又有如下记载:

姜村廒在县南十五里,共辖四十六村:新焦坡,西三岳,南后坡寨,上塔坡,下塔坡,乔家坡,徐家庄,郝家村,吉家村,二府庄,潘家庄,北姜村,东姜村,西姜村,张蒋村,水磨堡,野狐冢,三门口,唐家围墙,沙,双桥头,塔坡北堡,手帕掌,崔家庄,上、下马村三堡,丁、白二村,南三门口,旗王村,杜城二村,沙井村,北沈家桥,南沈家桥,曹家堡,解家庄,糜家桥,蒋家寨,甘家寨,木塔北堡,木塔寨,高家堡,翟家堡。

其中亦有“沙乎沱”这村名。因而肯定地讲,“沙泘沱”这村名,应该清嘉庆年间就已然出现矣,并由此一直延续到今天。会否比这再早,有此可能,但估计有限,充其量也就是明清之际吧,而且极有可能是在“华林堡”一名之后。《西安地名志》说它元代有村,或是事实,但说该村元代即有此称,显然缺少必要的根据。

“沙乎沱”出现后,官方文献不再用,“华林堡”这村名,但“华林堡”并未遽然消失,两者在不同层面共存了一百多年。

“华林堡”出现于明代以前,“沙乎沱”继起于清代以后,此乃目前史料和史实给出的基本判断。虽然后者取代前者的契机和原因,荒渺无考,铁定的事实却是自“沙泘沱”在嘉庆《长安县志》露面之后,“华林堡”三字便不复再现于官方的文献中矣—不仅《续修咸宁长安两县续志》,并《长安新志》、新《长安县志》亦无之,纵然偶尔提到,也是以旧名而非现名著录的。

此乃就文献说文献,文献是否误人,姑置不论。然而正如村中老者所述,解放后该村城墙、城河还在,城门上尚赫然题写着“华林堡”的名字,村中球队尚以“华林”名之,“华林堡”的名字尽管长期失踪于官方文献,但却兀自长久地存在于民间,活跃在村民世代相传的口碑资料中间,同样也是确定不移之事实。换句话说,在“沙乎沱”之村名正式亮相之后,在民间这个层面,“华林堡”这旧有的村名,还和它共同存在了近二百年,后者的真正消失,当在村子的城墙城门拆除之后这几十年间。这应该也是一个基本的判断。不承认这一点,便无法解释何以至今村中老者仍对“华林”二字耿耿于心,念兹在兹,也无法理解他们何以急切地盼望有人助其根究村史以明因由之心情。

更易地名,前后自古难以两断,旧有名称长期不能淡出的事例,多不胜举。别处不说,以西安言之:“井上将街”,颁行一年就改称“勿幕街”矣,至今尚有人对其念念不忘;“中山大街”,使用没几年又回改“东大街”矣,现在仍有人偶或腾诸于口。近二百年间,“华林堡”一直“死而不僵”,沙乎沱兀自有人不愿放弃此种叫法,明里暗里还沿袭着此种叫法,大概也是这个道理。其中所反映的,自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一种对祖先的崇敬,和一种复杂而复持久的人文情愫,值得后人给予珍视和尊重。

沙乎沱·墓志

沙乎沱村西北有唐黄帝坛和赤帝坛。黄帝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安化门外,黄帝为古代神话五天帝之一的中央神。坛高1.6米,广13.3米。《旧唐书·礼仪四》载:“季夏土王日,祀黄帝于南郊,帝轩辕配,后土、镇星从祀”。天宝十年(年)四月,移黄帝坛于京师皇城内。唐赤帝坛位于唐长安城南安化门外,与黄帝坛南北相对,为古代神话五方帝之一的南方神。坛高2.3米,广13.3米,《旧唐书·礼仪四》载:“立夏,祀赤帝于南郊,帝神农氏配,祝融、荧惑、三辰、七宿从祀。”

沙乎沱村西北有唐安化门遗址,位于长安外廓城南偏西,在隋旧址修建,北对芳林门,现存墙垣夯土堆,宽3.2米,长7.8米,厚6.7米,门址有一石条,高0.37米,长0.64米,宽0.56米。两个门墩一大一小,大墩长1.85米。宽0.49米,厚0.39米。小墩长0.69米,宽0.32米,厚0.30米。遗址周围已成农田,封土遭破坏。

在沙滹沱村南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内有元代山门口墓葬。年西安市文物园林管理局文物管理处清理。此墓为双室土洞墓。斜坡墓道在东,宽约1.2米。甬道长1.5米、宽1米,砖封门。前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长2.78米。后室呈长方形,东西长2.13米、南北长1.2米。前、后室均为砖铺地面。后室的木棺、骨架已朽。从朽迹看,木棺长2.04米、一头宽0.68米、另一头宽0.85米,葬式为单人仰身直肢,头向西。出土男女俑、马、骆驼、鸡、狗俑及炉、罐、瓶、碗、蒸笼、仓等陶、瓷器20件,其中胡人俑和三彩瓷枕在元墓中少见。

年在沙乎沱村出土的隋唐佛立像

编辑:

二萌、

大帅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以上资料均转自互联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ly/1006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