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我国封建王朝中,最受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欺侮的要数宋朝,虽然经济活力强,商品经济发达,社会各项福利政策也很完善。但是冗兵积弱的宋朝一直饱受北方少数民族势力的侵扰,而宋朝羸弱的军力无法应对北方的威胁,只得通过委曲求全,割地赔款的方式来换取安宁。后人分析宋朝积弱的一大主因就是宋朝选择的都城开封地理位置不佳,造成冗兵的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开封易攻难守,而这为宋朝羸弱的军力埋下了隐患。开封原名汴梁,地处中原腹地,交通较为便利,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成为都城是在魏惠王时期,到了汉景帝时期,为避讳,启封更名开封。相比于古都长安、洛阳,开封的地理位置明显处于劣势,只有北部黄河一道屏障。那么,宋太祖赵匡胤为何要选择开封作为都城?其背后又有什么政治考量呢?一、地理形势1、长安、洛阳易守难攻长安城,地处关中,南临秦岭,北近渭河,最关键地是外有四大险关,潼关、萧关、大散关和武关,易守难攻,而且可以坐拥陇西地区,震慑西域地区,是合适的都城选择之一。洛阳城,俨然自成一体,北临黄河,外有崤山、邙山、伏牛山、熊耳山,各个方向都有雄关据守,关内握有平原沃土,也是易守难攻的险地。2、开封易攻难守从战略角度出发,开封城显然不是作为定都的好地点,它北靠黄河,其余方向无险可守,像一座敞开的房屋一样。在战略上如果设为都城,那么将会受到致命威胁。但是宋太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里,几次想要迁都也都因为重重阻力而作罢。二、北宋定都开封的原因1、战略需要唐朝亡于藩镇割据,朱温篡唐之后,中原政权更迭加速,中国随即进入庶族崛起地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南北方各有数个政权同时存在。直到发展到后周世宗皇帝时,天下才有了趋于一统的征兆,只是在尚未平定中原和完成北伐契丹的宏愿,周世宗柴荣便英年早逝,其子柴宗训即位。这个时候,后周内部也出现了隔阂,尤其是手中握有兵权的武将们更是内心跃跃欲试,大有取代柴家之意。后来,赵匡胤依仗手中兵权在握,发动陈桥兵变,取代后周,建立了北宋。当时国内政局混乱,尚未达到统一,所以赵匡胤将都城定在开封,等之后平定天下后再做计议。2、现实需要基本平定全国的太祖皇帝曾多次想迁都,但是苦于现实因素,所以不得不作罢。唐末,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长安被付之一炬。之后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军阀混战和政权更迭,长安、洛阳城已残破不堪,而想比之下,开封则在几代的经营下,呈现繁荣景象,逐渐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各方利益纠葛之处,想要迁都阻力很大。3、经济中心南移隋唐时期至北宋初期,我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造成人口大量流失,我国的经济中心也逐渐向南方转移,由于都城人口庞大,很多钱粮都需要从南方运输过来,而此时大运河的作用就充分凸显出来。相比于迁都长安、洛阳,开封在地理位置上离运河更近,便于钱粮运输,降低流通成本,虽然综合条件不如长安、洛阳,但选择开封也算是比较经济实惠的选择。三、北宋定都开封的影响积弱的宋朝在军队政策上奉行以量取胜,皇帝好大喜功,所以造成了大量的冗兵和冗费,太祖时期数次北伐无果,北宋面对边患随即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太宗皇帝即位后依然没有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手中占到便宜,由于开封战略位置不佳,北宋多次被辽国击败,最后只能通过割地赔款来换取和平。也就是澶渊之盟。虽然和辽国缔约维持了百年和平,但后来金国崛起,而北宋放任这种状况持续,最终无法抵御金国的南侵,开封只坚持了一年时间便被攻破,皇帝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彻底灭亡。北宋时期太祖皇帝定都开封,有其战略和现实需要的考量。与长安、洛阳等传统古都相比,开封战略位置处于劣势,且容易冗兵,但是考虑到唐末中原当时的混乱局面,太祖皇帝只好把都城定在暂定开封。而长安、洛阳经过几代摧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重建,而开封在混乱时期得到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关乎士大夫切身利益,所以迁都的阻力很大。再加上北方连年战乱,大量人口南迁,国家的经济重心已经向南转移,大量钱粮都需要从南方运往北方,这就引出运输问题,开封离大运河距离较近,运输成本低,所以选择开封为都也有经济上的考量。但是选择开封注定放弃了良好地战略防御地带,无险可守,北方边患威胁与日俱增,北宋在辽国和金国的轮番侵袭下,最终走向了灭亡。参考文献:《唐朝》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唐朝定都长安洛阳,宋太祖为何选择不易防
发布时间:2022/6/30 10:3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