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长安
生活于一座城池之中,年复一年、朝九晚五、一日三餐。日子一天天从指尖流过,以为自己早已是城中之人,可摸一摸那青砖黛瓦,看一看那城门楼边日月变换的光影,却发现从未细细了解过她。漫游长安,像老西安人一样细细品味这座城的悠久历史,像从未来过的游客一样探寻这座城的蓬勃今日。
西安,古时长安城,长治久安之城,十三朝古都,五千多年文明史,那一砖一瓦间,那街头巷尾中该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走过的那条街,穿过的那个门,公交车上报出的一个个地名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来简单讲一讲长安城中那些老地名的故事。
一
蛤蟆陵
光看字面意思是不是以为这是古时埋蛤蟆的地方?蛤蟆是不是古时候某一朝代的神兽?专门有埋葬它们的陵园啊?当然不是这样的。蛤蟆陵又叫下马陵,相传汉朝时著名的改革家董仲舒死后安葬在长安城南曲江附近。一天汉武帝经过这里时,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意下马步行。当时的老百姓知道了就想啊皇帝都下马步行了,那之后文武百官普通老百姓到这了还不都得下马步行,因此这里就被老百姓称之为下马陵了。
可是明明是下马陵,为什么历史流传下来就成了蛤蟆陵呢?这得归功于我们唐代伟大的诗人白居易。老白偶然听闻长安城内有一地叫下马陵,可老白不懂陕西话啊,在陕西话中“下马”和“蛤蟆”同音,老白就以为那个地方叫“蛤蟆陵”,还写进了《琵琶行》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下马陵从此就以蛤蟆陵流传于世了。
二
五味什字
如果看到“五味”就以为是“酸、甜、苦、辣、咸”,肯定是古时长安城的小吃一条街没错了,那你一定是吃货无疑。可惜此“五味”非彼“五味”,此“五味”指的是“甘、辛、酸、苦、咸”,就是中医自古讲究的“四气五味”中的“五味”。所以这条街古时就是药铺一条街了。相传元代时这里就是药店密集,后来到了明清两代直至明国初年,这条街药铺越开越多,生意非常兴隆,每逢正月十五前后,各家药铺门前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热闹非凡。因此这条街道就以五味什字为名。
三
冰窖巷
大家知道,古时候是没有冰箱空调这种神物的,可是炎炎夏日可不会因为没有冰箱空调就稍稍凉快那么一点点。所以我们聪明的祖先就研究出了藏冰这么一个好办法。刚刚好长安城地处中国北方,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在寒冷的冬日,将冰藏在特制的冰窖中,待到夏天的时候再取出来消暑和制作冷饮冷食。相传这个冰窖巷就是因明代秦潘王和清代满族官僚藏冰的地方而得名。就在这条巷子的北面就有当时官府建的冰窖。
四
粉巷
说到粉巷,故事的版本就比较多,毕竟光这“粉”字就容易让人浮想联翩。
第一个故事是说这条三百多米的小道在古代是烟花之地。众所周知,隋唐年间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尤其到了唐代达到一个鼎盛时期。这个粉巷就是隋唐时期的烟花之地,青楼名妓聚集于此,达官贵族、贩夫走卒纷纷到此停留。据说当时很多名妓的故事都是从这里流传出去的。
第二个故事就跟皇家有关了,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每年都会有官员在全国各地物色绝世美女,被送到皇宫献给皇帝。这些女子在进宫之前都会被送到这里暂住,经过一系列严格的考核筛选后才能够入宫,此举称之为选妃。据说那些等待被选的妃子们住满了巷子,她们身上好闻的脂粉味隔着老远就能闻到。久而久之,这条街就叫粉巷了。
第三个故事可能知道的人不多,但却是最接地气,最没有故事性,也是最有历史依据的了。之所以叫粉巷是因为明清时期,这里有很多磨面作坊和粮店,因为生意兴隆,前来买面粉的人络绎不绝,街道时常散落着扬出的面粉,所以,粉巷粉巷,面粉之巷的意思。
长庆工程苑出品
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事宜
请联系工作人员
文字:刘洁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唐莉萍
审核:李慧升
悦读时间丨二府庄
悦读时间丨西安的春天
悦读时间丨怀念爷爷
悦读时间丨点线面体
悦读时间丨逼你读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