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孔的深度复验了吗?”
“这个胶的固化时间需要更长一些,记录一下具体的时间。”
“要尽可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后续进行优化。”
“这个部件组装工序我来弄吧。”
……
啃“硬骨头”的“婆婆”
这些对话发生在某竞标项目摸底试验产品的装配现场,项目组成员正在专注有序地装配零部件,这个一边叮嘱一边细心装配的人正是主人公——啃“硬骨头”的“婆婆”,项目负责人张生东,他用硬核的执行力和耐心细致的责任心,踏踏实实带领项目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他现在正在啃的“硬骨头”是5个月完成某竞标产品的研制并交付。只用5个月就能完成竞标产品?是的,没有听错,并且这还是一个我们未曾涉足的新领域项目,5个月内要完成方案论证、方案设计、样机试制、性能验证攻关试验以及竞标产品的准备,时间紧、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试验周期长,还得拿出性能优异的极品,去参加竞标,与对手PK,困难不胜枚举,难度可想而知。这根“硬骨头”还真是够“硬”的。
回溯到今年的5月19日,总体单位项目总师及相关人员专门来到公司就该项目进行接洽,由于另外一家配套单位的技术及进度原因,对方诚挚地希望我厂能够承担下该项目。可困难也摆在面前:一是进度紧,该项目按照计划10月份就要进行实物比测竞标,紧接着下一次摸底试验预计安排在15天后;二是难度大,该项目领域公司之前没有研制过,一切需从要零开始。但即便面对重重的困难,我们也不让任何能挤进新领域的机会错过,而这根“硬骨头”就交到了张生东的手上。
拿到“硬骨头”的他,双肩上倍感责任与压力,却没有表现出一丝抱怨与退缩,这位“婆婆”负责人开启了“吃苦”模式,当天晚上,他就召集项目组成员对指标进行逐一分析,讨论设计方案,就这样一直到深夜。接下来的一周里,查阅文献,借鉴经典设计、方案构思,查询满足高性能要求的材料……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设计计算,方案从无到有,完成了设计出图,初步确定了四种产品状态,将考核范围做到最大化,节省验证周期。接下来,我们的“婆婆”负责人又进入了“唠叨”模式——
“我去二楼看看电路调试的进度。”
“图纸送去加工了吗?”
“工装加工好了吗?去现场跟进一下。”“外协零件加工回来了吗?提前办理入厂验收手续。”
“电路测试后,我们一起研究灌封工艺,准备灌封。”
“零件到位了,终于可以开始总装了,等会晚饭后,在实验室开始总装。”
晚上6点不到,项目组已齐聚实验室。讨论工艺,记录装配参数……所有工序分工合作,仔细检查,随着最后一发产品后压螺拧紧,第一批试验产品终于总装完成,不知不觉已经凌晨三点,终于可以按时交付总体单位进行试验。
由于某地有试验场具备试验条件,但是试验多,排队慢,周期长,项目的进度拖不起,时间不等人呀。张生东又开始“碎碎念”道:“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他立马跟另一试验场联系,对方表示可以加急安排试验,但是没有试验器材,张生东迅速发动大家四处寻找借用试验器材,最后把某高校展览馆中的展览品拉到了试验场,邀请专家全部拆卸、清洗、保养、调试,经过一番“大清理”,展览品可以正常使用,项目试验得以顺利进行,大大缩短了项目性能验证及方案优化的周期。
张生东带着团队去试验场,经常一待就是半个多月,每次回来都会是“熊猫眼”和“又晒黑了”。为了加快研制进度,每次试验都需进行多方案验证。张生东及团队上午进行全产品总装,紧接着又投入射击试验。炎炎夏日,试验场上同事们挥汗如雨,挖掘机的车轮成为大家吃饭争抢的“黄金饭桌”,挖掘机车侧成了中午休息乘凉的好去处。下午,他们又爬上山坡、钻进玉米地里找寻试验回收产品,然后拆卸检查,分析试验结果,确定优化方案,再继续装配产品,如此循环往复,每次都得到凌晨两三点才能完工休息,醒来又是新的一天试验,日复一日,恨不得一天掰成两天,用来做足验证。
汗水浇灌幸福花,付出初见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3个多月的熬夜、流汗,我厂产品的研制进度与试验结果远远超出总体单位预期,满足指标要求,挤掉强劲的竞争对手,成为与总体单位参加竞标的唯一配套单位。
现在正是竞标产品准备的关键时期,余套竞标产品准备的工作进度安排得非常紧凑。国庆节期间张生东带领团队加班累计40多个小时,其中有两天直到凌晨2点多才下班,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回家,清晨又“满血复活”,开始新的一天加班。节后上班第一天,张生东的“婆婆”模式未受连续加班影响并且持续“开大”……
“阮主任,你们总体单位提供的前盖什么时候能送过来,按进度安排,我们需要总装。”
“小王,你提醒一下厂家,这个材料需要发顺丰,明天就得收到。”
“小帅,电路板开始调试检测了,我们一起弄,要进行严格的高低温筛选哦!”
……
这只是张生东啃的“硬骨头”之一,他啃的“硬骨头”还有很多很多。本科学习精细化工的他,跨领域学习火工药剂研究、机械设计、通讯与电子、精密机电产品设计;主持完成了多个重点项目;建立我厂第一个能源实验室;研制的某种电源,填补了我国空白;首次采用的某能量传输新技术突破了某产品的能源瓶颈;曾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完成某军贸项目从立项到军贸设计定型审查通过的全过程工作,并首次实现工厂某新领域的商品订货,诸如此类的成果不胜枚举。“学无止境”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是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敢想、敢闯、敢拼、敢干的劲头,敢于自我突破的勇气,让领导放心地将“硬骨头”交给他,相信他一定能够“啃下来”。
他身上这股子啃“硬骨头”的钻劲和认真细致“婆婆”般的责任心,也不断感染着身边的我们。每当我有懈怠之意时,抬头看到办公室最前方那个坐得笔直、正在聚精会神翻阅资料或者画图的身影,我就下意识也挺直腰板,收起内心的懈怠,继续学习或思考问题。张生东对待团队成员一直细心耐心用心,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地指导、教授,他善于发现团队每个人的优点,并合理分工,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时常鼓励大家积极开发自己的优点,深入学习钻研所从事专业领域的知识,并且探索实践,争取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他在理论上指引方向,在实践中给足发挥的空间与支持,我们时常开玩笑说:“我们的岁月静好,都是你在前面替我们负重前行。”
张生东怀揣着一颗热爱长安、奉献长安、奉献国防科研的事业心,感染着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正是有一个个他这样的人,带动着我们这样一个个的团队,勇于担当,拼搏奋进,革命拼命,才能攻下一个个难题,取得一项项突破,赢回一个个项目研制权,为公司创出一个个新的佳绩。
END
作者
周霞
编辑
杨楚越唐娟
审核
李小军雷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