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则新闻“王菲女儿李嫣上了一所瑞士贵族学校,光一年的学费,就高达90万人民币”,让人咂舌之余,不禁对“传说中世界最贵”的瑞士教育充满好奇——这样的天价教育到底高级在哪里?
笔者曾采访过瑞士教育协会,除了顶级的硬件、丰富的课程、国际化的氛围外,最让我震撼的是其实是“在阿尔卑斯上体育课、在佛罗伦萨上艺术课”,把“整个世界当成课本”的格局。
“学生要自己背着沉重的装备,一次走10公里,一学期最少要进行3次这样的集体拉练;
假期里,摄影和建筑工作坊的同学也将跟随带队老师,去往巴黎、巴塞罗那、佛罗伦萨古老的建筑与街道间,耳濡目染流动的艺术盛宴。”
且不论其他,经过这样的壮游,孩子的格局和视野已然不同凡响了。瑞士教育离大多数人都很远,但我们也欣喜的看到国内越来越多的顶尖资源正在投入到教育中,中国教育的格局与形式,同样在课堂之外不断拓展、丰富。最近由复旦大学历史系的两位年轻学者——研究中国史的仇鹿鸣副教授和研究世界史的夏洞奇副教授,就设计了一个“从长安到罗马”的少年壮游系列,是让我们很眼前一亮的“高级的教育”。这个“高级”不仅在于专业导师设计的专业线路,更在于学习方法的“高级”——用探究式学习的方法,让孩子“在壮游中读懂历史”——从而获得宏大的视野和思辨的精神。就在本周末,两位教授还将为我们的小读者带来一堂大型历史公开课,具体信息详见文末。壹
从课本到历史现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壮游
壮游(GrandTour)在欧洲,是文艺复兴之后贵族子弟学业中一项传统,要走遍欧洲;
壮游在中国是读万卷书的对称式学习,是盛唐时期李白、杜甫们走过的万里路,壮游这个词便是来自杜甫。
壮游也是让孩子们摆脱“机械记忆式、唯一答案式”的枯燥学习,培养审辨式思维的最佳学习场景。
这也是两位复旦历史系学者的初心,用自己的方式,设计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学习场景,“算是能对现在的教育做些有益的补充也好”。
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直想开辟真正能给孩子带来裨益的人文路线的携程,与两位教授一拍即合:
长安与罗马,欧亚大陆的东端与西端,两座古老的帝都,是两处最璀璨的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指引我们理解今天与明天的历史起点;
从这两座城市为原点设计路线,不仅是线性的回溯,同时也是将中国放在更宏大的世界史中去“检视”,然后再回到我们的根系。
仇鹿鸣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荣获”普隐人文学术奖“。主要研究中古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士族政治、石刻文献等。出版专著《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与家族网络》、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
夏洞奇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北大历史博士。主要研究奥古斯丁、欧洲中世纪史,其研究专著《尘世的权威:奥古斯丁的社会政治思想》代表了国内学界前沿水平。译有学界名著《中世纪思想史》、《新罗马帝国衰亡史》等。
这两条路线最后成为携程少年壮游项目的两条经典路线,在壮游中,孩子将在导师的带领下回到历史现场,激活孩子对历史的想象与追问。
贰壮游历史
来自名师的“高级定制”
由学者引领的壮游,与孩子跟着家庭一起去的旅行,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样说吧,即使同一处名胜,没有专业导引的旅行,孩子只能说到达那里,收获可能只是一张合影。沉寂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是一本不轻易打开的大书,只向了解的人展现那些迷人的蛛丝马迹。
从长安到罗马,仇鹿鸣和夏洞奇为了帮孩子打开历史这本大书,在这样三个方面下功夫:
路线的高级定制披沙拣金式找到最值得去的地标;
前置知识的高级定制教给孩子了解相关历史的必要知识,构建孩子最基本的认知方法;
视野上的高级定制启发孩子思考问题。壮游的目的不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记忆历史,而是发现问题,产生好奇。
路线的高级定制路线设计的重点是披沙拣金式的遴选。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函谷关是游学路线上一个重要打卡点。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使此处成了历史长卷中一个永远的标点。但我们今天再去寻找函谷关,其实能找到两座关,秦关与汉关。
其中秦关处于三门峡灵宝市王垛村,史称旧关;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史称新关。游客打卡最多的是旧关,那里早已是国家4A景点。然而仇鹿鸣亲自踩点之后,最终决定去新关,为此要多走几十公里。
为什么选择去新安的汉关而非秦关?仇教授说,“主要是灵宝的函谷关基本上是后来重建的,原来的东西没有剩下什么,包括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而新安的函谷关则是在真正的遗址上建成的,原来的城墙、车道等遗迹都保留了下来,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的遗产点之一,来这里参观更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这就是内行人的“门道”。
仇鹿鸣的研究方向是中古中国,汉唐与长安算得上是他学术上的“故乡”,而壮游,也是他自己研究历史的一种方式,他曾和很多青年历史学者一起,把河南到西安细细地走过一遍,出了一本名叫《问彼嵩洛》的书。他不仅对要去哪里了然于胸,更对要看什么细节、注意哪些遗存,都了然于胸。
仇鹿鸣说,帮孩子设计壮游路线,初心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一个是国内旅游的同质化与过度商业化,很多旅行社开发线路不但大同小异,而且去的点良莠不齐,不少时候把游客拉去的都是近年复建、新建的假古迹。
二是作为古代文史的研究者,也很遗憾地看到,很多非常好的文物古迹或博物馆,不少时候不但游客很少,甚至不为人所知,所以想设计一条有更多知识含量与学术含量的旅游线路。
罗马也是这样。相比“长安”,罗马的遗迹相对保存得更完整,“阅读重点”看起来更明确,比如像帝国广场、万神殿这样的著名地标,似乎对所有游客敞开。
但做给初中生的壮游路线,路线设计还是要考虑到知识点的丰富性与完整性:
一是要沿着历史的脉络;
二是要在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网络里
所以去哪里、看什么,非是对此有深度研究的人,不可能深入浅出地交给孩子。
前置知识的高级定制在壮游中读懂历史,仇鹿鸣在他的书里提到的一个概念,叫做“回到历史现场”。但并不是到达现场,就能够回到历史,这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来支撑。
从长安到罗马,少年壮游的行前课是这样帮孩子做准备的。
??阅读:历史考察首先是要做准备,行前要阅读相关的书籍,了解要看的地方的历史及变迁,而不是盲目地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书单??仇鹿鸣三本中国历史方面的通识读物: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李贞德《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
??夏洞奇三本西方历史方面的通识读物:
南希·拉梅奇、安德鲁·拉梅奇:《在大英博物馆读古罗马》,该书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在博物馆看见的文物,了解罗马的历史。
盐野七生,《罗马人的故事》(共15册),计丽屏等译,一套很详细的罗马史,优点在于生动地讲故事。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综合环境史、科技史、医学史的杰作,具有令人眼界大开的效果,将会颠覆我们对于历史的传统认识。
??知识点:因为壮游主要针对中学生,行前课的知识点设计会兼顾知识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这两点是路线制定的上层逻辑,同时也会实实在在地做成课程,在出发前给到孩子,在壮游中进行探究式学习,在返回后形成孩子的学习成果。
最吸引人的还是行前课,以长安与罗马为主题,仇鹿鸣与夏洞奇会亲自来做一场内容翔实、话题有趣的大历史公开课。在公开课中,两位老师会介绍汉唐长安和古罗马的城市布局,长安人与罗马人的生活方式对比,在哪里生活更幸福等,也会跟孩子讨论一些更严肃的话题,比如为什么西方学者会将罗马看作精神的庙堂,一直要去罗马朝圣?中国有没有相似的地方?具体信息详见文末。
专业的历史学者与中学生讨论历史知识,在夏洞奇看来是一件严肃的事。在他看来,越是面对低龄孩子,对导师的专业素养要求越高。给孩子讲历史并不是讲故事,也不是一味热闹有趣就好,主题要照顾到孩子的兴趣,但知识点要站得住脚,还有兼顾知识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深入浅出地讲给孩子听。
视野的高级定制在这样精心设计的壮游过程中,孩子能得到什么?
从某种程度上说,回到历史现场,壮游的设计师们看重的,仍不是孩子记住了一桩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在思考中打开视野与格局。
比如在罗马的行程中,名胜景点就在那里,拱券长廊,一目了然,然而导师除了会告诉孩子历史遗存背后的史实外,还会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讨论问题。
比如罗马市中心的帝国广场,老师指引学生观察它的风格、建筑质料,以及它在城市中的功能,引导学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思考这样一座广场,在市民生活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和中国的历史名城规划,有何不同。
再比如到了罗马的大竞技场学生在细细观察大竞技场规格建筑之后,紧接着会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古代从来没有大型体育场这样的功能性建筑,这背后的文化与社会背景是什么?
夏洞奇说,壮游的妙处,是当历史出现在书本中,或是讲给孩子听,都还是离他的现实生活太远,让孩子觉得无感;但一旦到了历史的现场,很多问题自然而然就活了起来,变成从孩子自己内心升起来的好奇感。这时候,随行的老师只要能接住这些问题,带领孩子做历史的“检视”,就能让历史真正鲜活起来。
而以这样的方式丈量世界,孩子才既能站在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又能站在中国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既能用现代的眼光比照历史,又能以历史的思维认识今天。
想了解更多从长安到罗马的壮游内容,就在10月27日,少年壮游新一期公开课即将登陆,仇鹿鸣和夏洞奇两位学者会亲临现场,为感兴趣的孩子与家长奉上一堂精彩的历史公开课。
??您也可以扫描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