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小吃 > 中国方志里的高密西安府篇

中国方志里的高密西安府篇

发布时间:2021/4/8 21:01:10
治疗白癜风用什么药最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07/4304149.html

名城西安,古称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国四大古都之首。西安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长安文化影响深远。在两千多年的岁月里,数千里之外的高密其实与西北这片灵秀之地甚有渊源,翻开厚重的《陕西通志》《西安府志》《西安县志》……,那些关于高密的人文历史琳琅满目,今天推出《中国方志里的高密—西安府篇》,让我们领略数千年来高密那些人文辉煌。其他州府篇将陆续推出。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无数将相臣子在此演绎了精彩故事,这里当然不缺高密元素。史料中记载高密人最早迁居西安,是西汉高密大族高密郑氏,显赫的皇家刘氏皇子皇孙也陆续从长安分封到高密这片神奇的土地。

《汉书郑崇传》记载,郑崇祖父(新唐书世系表作郑稚,字幼成,官侍御史,西河太守)汉宣帝时以家资豪富迁居平陵(以汉昭帝陵设县)。郑崇官至尚书仆射,以直谏死于狱中,留下“”臣门如市、臣心如水”、尚书履声等著名典故。《荥阳郑氏族谱》记载,郑崇有二子,次子郑逢,迁居咸阳,为雍州咸阳第三房始祖。

富庶的关中也留下一代经学大师郑学的足迹,郑玄早年游学,学问日富,以山东无足问着,西入函谷关,就学于扶风马融门下,其学成还乡之际,马融感叹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关中文化与齐鲁儒学可谓源远流长。郑玄所注经学被后世广泛引用,明清时期所撰写的府州县志里几乎清一色的提及郑玄。郑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没有其他任何一位高密人可以匹敌。

在此值得一说的是,唐代很多显赫的郑氏家族都出自高密。《大唐故郑公墓志铭并序》记载:“公讳守讷,字迁,荥阳人也,桓公后,大司农玄之孙,衣冠济济,代袭承轩。……迄于大唐,簪缨不绝,鲁贵族也,士大夫也,公侯伯子,今古满朝。叶散条分,九州遍野。”《大唐故隐太子妃郑氏墓志铭并序》记载:“妃讳观音,荥阳人也……臣心如水,南宫闻曳覆之声;吾道既东,北海辟容轩之路。”

古城西安留下了无数高密人的足迹。乾隆《西安府志》收录了北宋末年高密人侯蒙撰写的《开渠纪略》,记载了丰利渠(即郑国渠)的疏浚经过。

明代官至顺天巡抚、兵部侍郎的李昆数次任职陕西,曾任陕西按察司佥事督理学政、陕西左布政使,在陕西留下了诸多诗篇。

明代,西安府属耀州举人侯良曾出任高密知县,康熙《高密县志》记载他是弘治元年任职高密,籍贯身份是顺天府举人,殊不知他是耀州人。

清代二百多年,巍峨的西安城楼见证了一位高密土地走出的达官显宦。清代名臣刘统勋乾隆间任协办陕甘总督,他曾到西安办理西安将军克扣军饷案,令将军督抚胆寒。多年以后,众多逄戈庄刘爱堂刘家子弟来到西安这片雄浑之地。当年刘墉就是在西安接到其父刘统勋逝世的消息匆忙还京奔丧。而刘统勋的侄子刘墫,曾任陕甘学政、陕西按察使。

乾隆44年所修《西安府志》,所列鉴裁名单中,原任陕西按察使、逄戈庄人刘墫,高密景芝人、咸阳知县郝敬修赫然在列。刘墫曾为西安府志作序,洋洋洒洒的西安府志也留下了这位清爱堂刘氏才俊的宝贵笔墨。

刘墉与其堂兄刘墫都曾任陕西按察使,后来刘墉侄孙刘喜海又任延榆绥道,在陕西的政治舞台上从来不缺清爱堂刘家子弟的身影。

祖籍高密的瑛棨(本姓郑,满洲包衣,隶属内务府)清末曾任陕西巡抚,其先祖郑禅宝任山东按察使时曾重修郑公祠,高密郑家的苗裔对故乡高密千百年来一直念念不忘。

西安大雁塔,为当地名胜。历史上,不少高密人与其结缘。大雁塔下当年所立康熙十七年陕西乡试题名碑,时任陕西澄城知县、乡试同考官的高密进士夏畴有幸在列。

清末高密进士李楹曾任西安府知府,因他曾任榆林府知府,因此当时高密人以榆林府代指其家。光绪年间他在西安知府任上,曾刊刻先从祖三李先生诗稿《三李诗钞》,关中明月也曾见证了这位高密才俊浓浓的故乡情。

清代二百多年间,有很多高密才俊出任西安府属各县知县。祖籍姜庄的汉军镶黄旗人高珺曾任长安知县,他的祖父就是雍正间大学士高其位。汉军镶黄旗高家在陕西为官者甚多,高豫曾任富平知县,高珣曾任咸阳、鄠县知县,高甲曾任鄠县知县。稍早的高起、高绂都曾任陕西汉中道。

高密景芝人郝敬修曾任汉阴、咸宁、咸阳知县,他在汉阴时,教民养蚕织绸,百姓称为郝公绸。清代诸城是中国柞蚕的重要发源地,逄戈庄人刘棨任陕西宁羌,推行家乡养蚕法,随后二百年间,高密、诸城、安丘等山东仕人效法其养蚕之法,在陕西、湖南、四川等地推广,对推动中国丝绸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枚小小的蚕茧,其实它蕴涵着不可估量的大文化。

高密梁尹任家走出的任天桂,曾任蓝田县丞,署蓝田、三原、醴泉县知县。

原籍胶州、寓居高密的高业伟曾任耀州知州,卒于任。这位伪高密人与高密却有太多的情感,清末高密文人的诗文集中多有提及。

晚清时期,关中地区累遭兵火浩劫,大量的高密西乡人追随西进的大潮迁居阎良、富平、蒲城等地,阎良的高密村、蒲城的高密庄就是因此而来。今天西安阎良的谭家村被称为陕西山东移民第一村,村中谭姓就是从高密西乡谭家营迁来。西安与高密的文化交流两千年来源源不息。

家在巴山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xc/987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