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小吃 > 寻找散落在长安的那些文化瑰宝

寻找散落在长安的那些文化瑰宝

发布时间:2020/10/29 15:46:24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许多名胜古迹散落在原上。

游走在少陵原上,常常有恍若隔世之感。特别是有许多“大冢”,基本上以明藩王墓最多,还有许多有传说的村子,比如张侯坟,就因为埋葬清朝大将张勇的墓而闻名,清初平定三藩之乱、被称为“河西四将”之首的大将张勇在当时是显赫的家族。张侯坟是一座坟,也是一个村名,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大兆街办。张侯坟村40多户多人,全部姓张,他们的祖先就是这座坟的主人,自清代以来余年,张家后人为祖先守坟,逐渐形成一个村落。如今,张侯坟村人擅长雕刻墓碑,在当地很有名气。

还有鲍陂,也是以古鲍国而得名。就光一个司马村就有“一村埋葬三司马”之说,只可惜前些年因为盗墓猖獗,大多墓地被盗,文物破坏严重,特别是站在司马村位于一片麦田中的“杜氏家族墓”前,更是感慨良多,思绪万千。

长安可以说是由许多原组成的,有少陵原、凤栖原、乐游原、神禾原、高阳原、毕原等。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朱鸿说,关中是中国的院子,长安是中国的心。长安作协主席张军峰说,少陵原是长安的魂。长安是古代文人雅士经常游玩的地方。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孟浩然、杜牧等都在这个地方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少陵原就有说不完的故事,少陵原又作少陵塬,是西安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位于浐河、潏河之间(“潏”在《现代汉语词典》上只有“yù”这一个读音。潏河两岸的长安区人却将“潏河”以普通话读作“juéhé”)。位置在今西安市长安区杜陵乡、杜曲镇、大兆乡之间,汉代称鸿固原。这里不光有“九井十八寨”,还有周文王和“吐儿岭”的传说和渊源,这里号称皇家的后花园。小时候耳边经常听到这样的歌谣:“石人石马石骡子,腰里扁个铁勺子”。

人们只知道北京有个十三陵,其实在陕西长安区的少陵原上也有明朝藩王十三陵。

今天给大家普及一下长安的“九井十八寨”,所谓“九井十八寨,个个有由来”......

据文献记载(摘):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有一些村落是明朝藩王(秦王)陵墓的守陵人和驻军兵营发展起来的村落,总称“九井十八寨”大明秦王墓,位于陕西西安长安区,为明代13代秦王家族墓地,年5月25日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朝年间镇守西安府的13个秦藩王,史载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其后二百多年间,共有十三位明藩王,他们死后下葬的13座陵墓和50余座陪葬墓冢散落在东起鸣犊西至三爻一带的少陵、凤栖塬上,当年各陵墓建筑宏伟,陵前殿堂楼阁竞相错落,各自形成完整的皇家陵园。

明制藩王、诸王出生后二岁,开始修建陵墓,修好后只留一个天井,死后才封葬,讳避墓,称为井。还有另一种说法,因为高大的陵墓形状像“鼎”,所以当地人就以“鼎”称之,然而长安的方言中“鼎”读“井”,音同,所以,临近王陵的村落多以“井”命名。当时旧制每井有两营兵把守,后九井共十八寨均发展为村庄。每个井就是一处藩王家室陵。包括今以大府井为首(墓在今长安区大府井村北)、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世(十)子井,共九井和护陵军营形成许多村寨(东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其历史跨越二百四十多年,而这些古老的地名,最早的距今都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了。

位于庞留村的是唐敬陵,也就是李瑁的母亲,杨玉环的婆婆,是唐玄宗李隆基的那个武惠妃,如今仍然寂寞的躺在这里。

位于庞留井村的是秦惠王朱公锡,秦康王朱志潔的嫡长子,英宗正统十一年()被确立为世子,明英宗天顺二年继承王位,朱公锡在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病逝,他在位二十八年,享年大概50岁左右。

与朱鸿老师同游藩王墓

年10月14日,由长安作协发起,长安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共同举办的杜甫诞辰1周年纪念大会在长安区杜公祠杜甫纪念馆隆重举行,来自各地的文化界百余人参加了这次盛会,作为长安籍的陕西省作协副主席朱鸿老师也应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在会上做了讲话。朱鸿老师的讲话语言诚恳,通过重温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一代诗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特别是在如今房价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是表现了诗人的一种大爱和普世情怀。

和朱鸿老师这次见面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的十位文友的散文合集《脉散秦川》出版了,会长要送给文学前辈朱鸿老师一本,于是,由长安文联田措施主席开着车拉着本人、沙龙会长张军峰还有一位文友在师大路上的“雕刻时光”茶楼见面,茶楼不是很豪华,但是这个名字却符合文人的雅兴,很富有诗意。记得那天我们从长安过去已经很晚了,朱鸿老师已经坐在茶楼的一角,桌上还放着一捧鲜花,朱老师说,他才给学生上完课,都下课了同学们还是围着他不停地提问,我能从朱老师脸上看出他的疲惫,但是我们在一起还是谈了很多话题,关于文学的前景、文学的出路、甚至于收藏方面的知识等等,令我感叹的是他的知识很渊博,甚至谈到汉代瓦当,他更是谈笑风生,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给在坐的上了一堂生动的文物收藏课,甚至于我在那一刻也生出了想当个收藏家,而且一定要收藏汉代瓦当的渴望。他总是笑着回答着,说话声音不大,娓娓道来,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从不插话,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我们谈得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凌晨12点了,大家还都没有回家的意思,记得还是我提议说时间不早了,朱老师也累了一天了,不如今天就到这里吧!我们彼此合了影恋恋不舍地离开,走的时候,还把同学们送给他的那捧散发着香味的鲜花送给了我,最令我们觉得不好意思的是本来是哥儿几个请朱鸿老师喝茶,结果朱老师却抢先买了单,在此时此刻我总觉得朱老师就把我们大家看做是自己的邻村的兄弟、妹子一样,我们就是一帮文学的狂热追随者,也许在我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和文学不灭的前景。这位少陵塬上走出的作家就像邻家大哥一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读了许多朱老师的散文,觉得语言平实、质朴,没有一句空话,越读越耐读,里面渗透的情感就像涓涓细流。

杜甫纪念活动完后大家在长安的三人行酒店用餐,同桌的长安律师,也是一位作家范来利老师问我“大府井”村是否熟悉?我说熟悉啊,我每次回老家都经过啊,范老师说,那好吧,吃完饭给咱做个免费向导,我问是谁要去,老哥先是保密,最后不无神秘的说,绝对是重量级的人物,你跟着去就行了,在我充满好奇的追问下,范老师才告诉我说是朱鸿老师和陕西建筑科技大学的吕刚教授要去参观藩王墓。

坐在车上,我就像个小学生一样,不停地提问题,朱老师都一一做答,同时朱老师还问我和范老师对莫言获奖怎么看待?我这人到那里都是话篓子,抢先做了回答,我说,莫言获奖真给力,给我们中国人争脸了啊,确实是可喜可贺,要不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国家真的没有颜面啊!我个人觉得,莫言老师的作品确实好,早该获奖了,但是在中国能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绝对不是莫言老师一个。朱老师对我的回答没有加以评判,我自认为朱老师对我的回答还是应该相当满意的。

“不好了,过了,过了,”我大声喊着......说话间我觉得已经到了大兆,那是绝对过了,又折回去,我这人本来就是个路盲,方向感特别差,只说再过一点,前面....前面一点就到了,朱老师说,刚才前面是南,这时候已经掉了头,前面应该是北,呵呵......于是我这个经常路过的路,我还要下来问过路的人,奇怪,路上竟是车,还没个行人,你看今天这向导当的呀,于是朱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刚才不是到了“二府井”么,我想它的前面肯定就是“大府井”,我说,:“你看你看,你也学会说前面了。”朱老师说:“可能搞文学的人都这样,逻辑思维不强,不怪你,不怪你,我们不是可以趁机欣赏一下我们少陵塬的美丽秋色么,这一带就是1年前诗圣杜甫经常游览的地方啊!”于是我们又将车开回了“二府井”去问,结果很快就找到了。

范老师将车开到了田地边,我们步行进去,朱老师笑呵呵地对我说,高跟鞋是好看,可走在这田地里却不合适,并告诉范老师一定要照顾好“美女”,范老兄也高兴地说:“为美女效劳,我当仁不让啊!”我心想朱老师还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这时我看到远远望去,有一个“大冢”,田里还有两行排列整齐的石人石马,接着朱老师还给我们讲了啥叫井和寨?为什么那么多村名都带这些字样?并详细地介绍了这段历史。

朱老师一边讲着,一边怜惜地摸着有些有损坏的石人,石马,甚至看到了地边卧着一只硕大的石龟已经让拖拉机碾得半截身子找不见了,他不停地叹息,可惜啊、可惜!......并拿出了随身带的笔记本不停地记着什么,接着又指着一个石头做的怪兽给大家说,这叫“獬豸”(xiezhi),我第一次听说了这个叫“獬豸”的怪兽,竟然写法也是如此的奇特,当我们站在“大冢”上向远处望时,朱老师细心地数了两排石人石马的个数,并感叹,人乃天地一过客,“大冢”今犹在,不见当年之藩王......

时间不早了,我在大家的照顾下穿着高跟鞋终于从“大冢”上下来了,看到这个土包上长满了红红的酸枣,我不禁肚子里的馋虫在作怪,于是赶紧摘了几颗,随便在身上抹抹就填进了嘴里。我说,哎!咋那么奇怪?同样是土包,为什么这边长满酸枣,那边竟然没有一颗呢?朱老师说,那边刮的西北风,草籽就停不住,早就被风刮走了,没有种子哪来果实啊?也可以说没有因那有果啊?这是大自然的奥秘啊!范来利老兄今天也显得非常兴奋,不停地和二位老师交流着......

今天真要感谢老兄范来利老师,让我和朱老师和吕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

临潼区艺术界采风游学少陵原

年12月21日,由临潼区文联主席康金鸿带队,临潼三十余位艺术家到长安采风,与长安文联、长安作协、长安少陵文化研究会进行座谈交流,座谈会由长安作协主席张军峰主持,少陵文化研究会会长呼延小舟讲解。并游览了长安的名胜古迹。一起参观的还有长安作协创联部主任王小侠、袁民利等。

少陵文化研究会会长呼延小舟对长安少陵原的地理概况、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讲解,长安作协主席张军峰对临潼作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长安的历史脉络作了梳理。参观了许皇后墓、杜牧墓、杜陵、杜公祠、拜谒了柳青墓并参观了柳青纪念馆。

呼延小舟会长从古时候少陵原的地理概貌谈起,讲了少陵原的由来,少陵原因为许皇后墓相对于汉宣帝的杜陵较小,所以叫小陵,古代少小通用,因此将此原叫少陵原。汉宣帝是西汉历史上第七位皇帝,是汉武帝的重孙子,因著名的“巫蛊事件”父母被杀,从小在监狱长大,因典狱长丙吉相救和许广汉的女儿许平君从小青梅竹马,汉宣帝和许皇后流传千古的“故剑情深”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汉宣帝富贵不忘贫民妻子的高尚情怀,以及宣帝在位时候的文治武功和出现的昭宣中兴。长安自古以来名人众多,有两大贵姓,韦姓和杜姓,有一句话叫“长安韦杜,去天尺五”,当时韦杜两家著名的人物有:杜延年、杜预、杜牧、杜祐、杜如晦、杜甫、韦应物、韦孝宽、韦庄等,并讲解了周文王和“吐儿岭”的由来。

在杜陵,采风团不但参观了千古情痴汉宣帝刘洵的墓地,还参观了秦砖汉瓦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一家私营的博物馆,是由民间收藏家任虎成父子花巨资,耗时几十年在民间收藏的汉代瓦当博物馆。最常见的瓦当是刻着“长乐未央”以及“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大部分为云纹图案。收藏瓦当可以说是特别有眼光的,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每到一处,呼延小舟会长都做了耐心讲解。

长安作协主席张军峰下午带领采风团参观了柳青纪念馆并拜谒了柳青墓。特邀请《创业史》里“才才娃”的原型75岁的刘田民现场讲解了柳青扎根皇甫十四年的生活情况和一些细节小故事,柳青的生活很艰苦,一九五九年九月《创业史》出版了,得到稿费一万六千零六十五元,柳青用这笔稿费干了三件事,搞了个王曲卫生院、王曲机械厂、剩下的钱买水泥修了薃河桥。当时《创业史》里一号、二号人物的原型奉劝柳青把稿费给自己留一部分,因为他当时要养七个孩子,可是他全部捐献了出来,讲到动情处刘田民热泪盈眶。柳青的这种扎根人民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值得广大的文艺工作者终身学习。随后采风团参观了柳青文学馆,由长安文联刘欢、刘超带队,并做了现场讲解。

通过临潼作协的这次采风活动,进一步加深了临潼和长安两地文化人的深厚友谊,前来采风的艺术家们对长安的历史人文有了更深的了解。大家纷纷表示以后要加强临潼和长安两地的文化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xc/8629.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