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之都”与“丰镐”的关系
由于咸阳人增多,现有宫廷显得太小,秦始皇想建“帝王之都”阿房宫“于丰镐之间”,那么阿房宫选址是否与丰镐二京布局有关?丰镐二京的关系是否可以给阿房宫研究提供一些线索?
这个问题追溯到周朝,周文王欲东进灭商,问鼎中原,将都城由岐山下的周原迁于洋河西岸。武王继位,由于人口大量涌入,丰京规模剧增,建设用地受限于河流,无法扩展,又因丰京营建与迁都时间仓促而草创,武王灭商急需新都新气象显示权威。因此在洋河东岸与丰京相对之地营建镐京,形成丰镐二京隔水相望的格局,丰为旧城区,镐为新城区。武王营建镐京之后,丰京并未被弃用,周王朝之宗庙留于丰京,二者联系紧密,距离较进,又相对独立,形成类似一座都城内两个不同功能区的格局,如此就开辟了一种新的城市扩展模式,并广泛被后世采用。
秦始皇欲采用这种模式,营造“帝王之都”,从咸阳宫与阿房宫的关系看,也确实采用了隔河新建朝宫,新旧宫城隔河相对,两者以复道相连,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这样形成规模空间的宫殿建筑群。另外,在秦对成都建设研究中,也是因在旧城内兴建可能牵扯大范围改造和搬迁带来的不便,用地的限制,所以保留了旧城,而另寻别处新建“西小城”,这种模式也是源于周代之丰镐与洛邑,可见为战国、秦代城市所广泛采用。同时这一模式提示秦阿房宫与咸阳宫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阿房宫研究中忽略对咸阳宫的研究是不科学的。秦阿房宫兴建与星象一一“天人合一”之思想《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先作前殿阿房,……表南山之巅以为……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意图在以南山为朝宫之双,空中通道北渡渭河,连接阿房宫与咸阳,以此象征天上的“阁道”星越过天河直抵“营室”宿,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象征秦代宫殿与日月同辉,秦始皇乃宇宙之主宰,表现出秦始皇的野心与气魄,以及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推崇,彰显秦帝国皇权与威严。汉高祖刘邦如咸阳时,看到秦代宫殿不禁感叹道“大丈夫当如此也”!
鉴于秦帝国的理想规划,有学者结合星象学,对咸阳宫与阿房宫两大宫殿建筑群进行了研究,整个秦代宫殿布局出现震撼人心的壮丽景象,天上的星象与其布局惊人的吻合,银河对渭水,复道横桥对“阁道”,渭河之北咸阳宫对应紫微垣、北极星、北斗星(秦作信宫,更名极庙,“象天极”,已表现出对北极星的崇拜,星象四季变化,唯有北极星较稳定,古称太一,居中),渭河以南阿房宫对应“营室”,由此,达到了以“阁道”,过“天河”,达“营室”的天上人间一体化的完美布局。
遗址概况
近些年国家对古遗址的保护,文化的挖掘与研究越来越重视,众多学者投身于中国古代遗址及文化的研究与保护当中。秦阿房宫遗址很早就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与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秦雍城遗址一同被列入“十一五”期间确定的处大遗址。秦阿房宫作为秦帝国的新朝宫,承载着秦文化,象征着秦帝国的强大,也表露出秦始皇的野心,成为历史上最重要的宫殿之一,其遗址现处于陕西省西安市以西,距离约13公里。秦咸阳城于渭河之北,阿房宫于渭河之南,与之隔河相对。
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其仅存的夯土台基,历史上宏伟的阿房宫究竟是什么样子,一直都是个迷。令后人疑惑的是如此庞大的规模,阿房宫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史料记载,仅有少量简略的整体规划和规模尺度的描述。如战国兆域图铜版总平面一般,阿房宫的规划图、前殿的设计图,是否也存在,都牵引着后世对其的探索和遐想。
秦代宫殿建筑制度方面无明确记载,只能从文献记载,如大臣因违制受罚事例,傅熹年先生在《中国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级制度研究》中提及一些关于重殿洞门为宫殿制度,门外三出为宫殿制度;或近年来考古发掘资料,如周代已经使用沿南北纵轴排列的“三朝五门”制,而对秦雍城宫室的发掘,得知秦统一之前,亦曾采用这种制式。另对秦咸阳宫众多宫殿的研究,有利于研究秦代宫殿制度;或众多当代研究成果及复原资料,如秦咸阳一号宫殿复原,秦都雍城复原等;或结合秦前已形成的宫殿制度,如《考工记》对都城建设制度的描述,“三朝五门”制式,朝暮制度等;以及秦后汉代所继承的制度了解情况,更或从整个宫殿建筑发展史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如间里制度。另外,需要从工程管理、建筑技术的角度,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与建筑群设计方法角度,结合其他学科,来进行秦代宫殿建筑制度研究。
秦阿房宫前殿遗址
阿房宫与阿房宫前殿一一两个不同的概念
阿房宫与阿房宫前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指宫殿范围,一个广义范围,而阿房宫前殿是指阿房宫宫殿中的一处宫殿建筑,一个狭义范围,不可混为一谈。而实际中记载的“先作前殿阿房”应当是指阿房宫前殿,始建于阿房宫这座宫殿建筑。而对阿房宫的规划:作“阁道”,“抵南山”,为“阀”,作“复道”,从阿房“渡渭”连接咸阳,象天极,通阁道,抵“营室”,是阿房宫的设计蓝图,与达到的阿房宫,乃至整个咸阳的整体规划效果。
阿房宫,指宫殿范围内的宫殿建筑群,它可能是以阿房宫前殿作为中心而展开的,地域范围大。有学者认为阿房宫是在秦咸阳宫渭河之南的宫室基础上兴建,已建设多年,做好了铺垫,秦始皇在此基础上连同咸阳宫一起,重新规划,新建朝宫。《三辅黄图》中记载,阿房宫,又叫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余里。”宫殿建筑之多,弥山满谷,阁道相连,以南山作为门阀,络樊川作为池,以木兰为梁,以磁石为门,等等。
阿房宫前殿,这是阿房宫宫殿建筑群的重心所在,“先作前殿阿房”,也说明阿房宫前殿是最先开工建设的宫殿建筑。阿房宫前殿是秦帝国的新朝宫,皇帝长居的宫殿,如同后世汉代之未央宫、建章宫,唐代之太极宫。名之前殿,如同秦甘泉宫之甘泉前殿,汉未央宫之未央前殿。之所以“先作”前殿阿房,通过对秦汉时期宫殿建造的研究,先建宫殿后筑城似乎是当时一种传统,具体而言则有待进一步研究。阿房宫前殿位于阿房宫宫殿建筑群中的重要部分,也是阿房宫规划中的重要节点,阿房宫前殿遗址已经确定,而阿房宫范围内遗址较多考古与研究工作仍需要深入。
阿房宫范围及遗址分布情况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看,战国时期渭河之北集中了主要的咸阳宫室,渭河之南仅有章台宫与兴乐宫等少许离宫别馆分布于城郊。秦阿房宫遗址则是在渭河之南旧址上,即战国时期咸阳旧宫渭南的上林苑中。阿房宫的遗址范围:东起洋惠支渠,南至和平村,西抵长安县纪阳寨,北至三桥镇。范围内遗址散布,夯土台基仍保留,但建筑已经荡然无存。
据考古调查结果显示,如图遗址范围内存在众多夯土基址,如一号建筑基址“上天台”遗址一一传说“秦始皇望想台”;二号建筑基址,从断面看,迹象似为门址,从夯土分布看,似大型院落宫殿建筑群;六号建筑基址发掘“北司”遗址,许多巨型而排列有序的石柱础,有螺形环道;“磁石门”遗址位于武警学院操场,高约一米的夯土台基;十号建筑基址,纪阳寨南台地上,三层台阶式断崖,夯土厚十米以上,发掘出的瓦片上也出现“北司”、“左司”等陶文,在秦咸阳宫殿遗址、秦始皇陵区都出土过;十二号建筑基址人称“烽火台”,仍有三块大型石础布于台基周围,平面呈“凸”字形,是遗址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的;而前殿基址是规模最大,同时建造最早的宫殿。
关于这些基址的说法不一,考古成果认为,基址大多为战国时秦在上林苑中的建筑遗址,有的沿用于汉,与阿房宫修建无任何关系;另外,有些学者认为阿房宫的修建极可能是在秦咸阳城渭河南古城基础上规划设计与营建。这些遗址均为秦汉时期遗址,距离阿房宫很近,并处于同一时期,极具参考价值,为阿房宫前殿研究提供极其重要的信息。根据对临近阿房宫遗址的丰镐遗址的研究,从周代到战国时期,保留旧城,在旧城基础上新建新都的模式,逐渐形成(见丰镐城研究,秦始皇也提到了丰镐帝王之都也)在秦咸阳城的基础上扩建,并与咸阳城复道相连,正是符合这个模式。
阿房宫前殿是阿房宫的主体宫殿,秦帝国的新朝宫,俗称“眉日部岭”。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三十五年,即公元前年开始兴建阿房宫前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之久,虽饱受多年来风雨侵蚀以及人为的破坏,至今保存下来的残缺的夯土台基仍极具规模,尺度之大,气势磅礴,令人震撼。台基惊人的体量仍存,但在秦汉至今的历朝历代,阿房宫前殿夯土基址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急待保护。基址上面分布着余座现代葬墓,大量黄果树园;西部有大垃圾坑,西南部被工业垃圾堆满;文献记载,直至唐高祖李渊也曾命令在“阿房宫城”驻军;解放前后群众取土筑路、平整土地对基址也造成了破坏。因此对台基现存特点的研究十分重要。
秦阿房宫前殿已经建成台基和三面围墙,出土大量的文物,这些为研究秦文化,秦建筑都提供的重要的依据,承载着秦帝国的重要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