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历史上,长安与北京长期作为都城有其政治、经济、地理因素等各方面的原因。参阅有关资料得出两地长期作为古代都城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比而言地理因素占主导地位。
关键词:长安;北京;古代都城;历史地理原因
一、概说
西安,古称长安,有三千一百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时一千一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著名古都。西安是享誉国内外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与雅典、罗马、伊斯坦布尔等城市齐名的世界历史古都。它有着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久远的文明传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都西安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谭其骤先生在给陈桥驿主编的《中国七大古都》所作的序中指出:西周的丰镐、秦的咸阳、自西汉至北朝的长安、隋唐的长安,四者城址虽然不同,但彼此相去远不过二三十公里,在建都史上应视为一个城址稍有移动的古都。可总名之为西安。另外,谭先生又按建都的时间将其划分为四个时期:丰镐期从公元前年武王伐封灭商,至公元前年犬戎破镐京杀幽王,历时年,是当时周天子的首都。咸阳期起公元前年秦孝公定都于此,历秦并六国,从前至前年是中国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朝的首都。汉晋北朝长安期,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而长期稳定达年的西汉帝国的首都。隋唐长安期起于年迄于年,其间除隋场帝12年、武则天21年外,这里是繁荣昌盛的隋唐大帝国长达年的首都。四个时期共计13朝,其中西周、秦、西汉、隋、唐都是一统王朝,长达余年。加上分列时期做都城的时间,共有多年。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的都城,它也是一座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经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多年的建都历史。北京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蓟到今天北京的演变过程及各朝代的定都时间等在谭其骤先生的《序》中也得到了详细的论证。学术界一般认为北京自元以后年都是全国的首都,再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也定都于此,总计建都史已达多年,作为首都已多年。马正林先生在《论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一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国大古都的条件有五个:1.建都历史悠久;2.地理位置和山川形势优越;全国政治或经济、文化中心;4.城市建设宏伟;5.延续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城市。以上五个条件,西安、北京无一不适应,所以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首都,前期是西安,后期是北京,二者应并列为两个最大的古都。
明清北京城图
二、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
古都既是一个历史概念,又是一个地域概念。陈桥驿先生在《中国六大古都·序言》中说过:“今天我们所见的六大古都,无论在地理位置和山川地形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当年不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且还接待了赢海来客,聚集了万国衣冠,是举世闻名的国际都市。”
王明德在《试论古代中国的核心三角区》中也提到,各王朝在建都时,常常经过反复论证,充分考虑它的政治、经济、军事意义及地理、文化、民族、历史传统等因素,才最后定夺。首先,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建都的基本条件。国都应位于王朝全境的中心地区或便于交通的平原地带,以确保王朝统治根基牢固和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其次,政治因素是影响建都的重要条件。国都的建立应有利于王朝对全国的政治统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并服从于政治军事形式发展的需要。再次,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国都定位亦有重要影响。一些国都本身就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具有浓厚的政治文化土壤。
侯雨坚教授在《中国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一文中对此问题进行了归纳,即中国古代都城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区域中心地原则,这个原则似我国古代著作中提到的九州制和五服制。但按此条件定都则需要良好的社会内外部条件和有利的自然条件。2.内制外拓原则,这是谭先生“制内御外”原则的继承和发展。3.故地人和原则,这一点在史念海先生《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一文中也有体现。史先生认为建都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正是“故地人和”的体现。4.因地制宜原则,本原则主要考虑地理因素对都城选址的影响,如地形、地理位置、水源、交通等方面。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历代统治者择都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军事、政治、经济三个方面,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在当时也只是具有综合优势,并不是各方面都是最优的。另外,古代都城有不同的等级,不能随意凑数。王明德将核心区内的国都按规模大小和历时长短分为三个等级,其中西安和北京在第一等级。此观点为学术界所认同。那么长安与北京长期作为中国古代都城又是由什么原因决定的呢?
三、长安、北京长期作为古代都城的原因
以上阐述了古都选址的基本原则,西安和北京长时间作为中国的都城,说明这两个城市自身具备了满足长时间里建都需要的诸种条件。
西安历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朝统一王朝,王德明在《论中国古代核心区的形成》一文中对其长时间作为都城进行了详细说明,综合评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建都关中地区适应了政治形势的需要。唐以前全国政治中心在西北,而关中是西北的门户。当时抵御西北少数民族的人侵是国家首要战略任务。加上中唐以前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对内可以控制关东,对外可以屏蔽中原。其次,关中的地理形势有利于建立都城。作者引用了汉初谋士张良的话,认为关中地区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城堡,四周为山原、河川所环绕,险关重叠,易守难攻。东出函谷,有高屋建领之势,可以直趋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江淮地区。进可以控制天下,退可以据关防守。再次,关中的经济条件有利于建都。王德明提及古代地理名著《禹贡》在评价全国农田土壤状况时,把关中所在地的雍州鉴定为“上上”等,居全国之冠。加上关中地区气候条件宜人,适应多种作物生长,四塞之中,地势平坦,几条河流流贯其间,数道灌溉渠纵横交错,给其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条件。另外,关中地区人口众多,他们平时耕作,战时上战场。正是因为关中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发达的经济条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众多的人口资源等因素,才使国都长时间驻足西安。
在同一篇文章中,北京被认为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一直是中国北方不同民族相互角逐的疆场和民族的熔炉,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在这里交融。自中唐以后,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相继从东北兴起,进而席卷华北或全国。对中原王朝来说,对其统治构成最大威胁的主要对手已经不是西北少数民族,而是东北各少数民族。政治斗争的重心由西北转移到了东北,北京逐渐成了多种政治斗争的焦点。经济条件方面,随着经济重心的东移,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逐渐成为中国的主要粮仓,处于华北平原北端的北京地区成了连接三大经济区的枢纽,南北照应,成为全国实际上的中心。大运河的开挖、海运的发展,使北京能够获得稳定的经济保障。就军事地理而言,北京三面环山,西有太行,东临大海,北枕燕山,南对河济,控南扼北,形势甲于天下。加之北京接近少数民族政权的根据地,进可以稳定中原,退可以草原牧马,崛起于东北的辽、金、元、清各朝都把政治中心放在北京,实行对全中国的有效控制。
综上,一个朝代对自己都城所在地的选择固然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我认为,地理条件应为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在诸多的因素中,唯有地理条件几乎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受人为影响最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例如前面提到的西安与北京的优越地理条件,再加上特定的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辅助因素,使之成为当时定都的最佳选择。史念海先生在《我国古代都城建立的地理因素》一文中对地理因素影响都城所在地的选择及其建设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古代都城选址,一是探求国土的中心点;二要利用交通的冲要的位置;三是要凭借险要的地势;四是地理位置对对外政策的影响;五认为选址应接近王朝或政权建立者的根据地;六提到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关系。当然,就地理因素而言,每一地区都有其特色,不能用同一模式去推理。
四、后记
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文章中多处引用了专家、学者们的见解。在读别人的文章和写这篇文章时最深的感触是,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其都城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特别是唐代的长安和明清两代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不仅可使我们重温当时古都的辉煌,而且为我们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本文出处为: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6年3月第2卷第1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