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旅游 > 长安雅士浅谈ldquo以艺载道,天人

长安雅士浅谈ldquo以艺载道,天人

发布时间:2020/9/19 14:16:23

中国文化笼统而言,其实无非两种体系。一种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另一种即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其间自然是我们认识、发现、总结历史的一个过程,无论孔子,老子,甚至释迦牟尼佛无不如此。我们要触类旁通,认识万事万物,规律就摆在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修习。

我们去修习任何一种技艺,它最终的目的即是“以艺载道”。载了道之后,才有望达到“天人合一”之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儒家思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故此老子《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而且是一种状态。

以茶道为例,茶艺修习是第一步,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欲谈茶道,离不开茶艺。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亦可以进行舞台表演。茶道却是用来修行的。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修习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总而言之,茶艺所载之茶道,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是必须通过心灵去体会的。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天人合一”。

中国画更是如此。文人画家以为的理想状态,是“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自元开始,笔法、墨韵已成为绘画的重要因素,被视为画家个性、品质的直接流露,雅俗高下的标准,气韵、兴味之有无。笔墨可以具有不依存景物的相对独立的美。它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而且在这形式结构中传达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同时使文人画找到了最可言情的绘画语言。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墨色本身的浓淡位置,即是画家的心灵轨迹的显视,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以画为载体构成了重要的审美境界。

赵孟頫又强调“书画同源”的审美通感,并提倡以”写”代”描”的画法。画家那一种重笔墨情趣、逸笔草草、饶有风韵的美感,所以全从“写”字得来的。元以前对笔墨形式的追求主要是从书画用笔的一致性出发,以笔墨助形体塑造,只是到了元代,此种笔墨形式才在构图作用的同时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审美价值。

长安雅士薛山长于终南山无忧堂:琴心诗情,未有一日曾离身者;传道受业解惑之理念,亦自是别出心裁,无需多记。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此等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嵇康于《琴赋》有云:“物有盛衰,而此(古琴)无变;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

书院雅士:程程姑娘于终南山无忧堂:长身玉立,才一“抱琴”,又且“入画”。

香道,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生活艺术的升华,多流行于古代贵族士大夫及文人阶层,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现和香法修练等环节,并在相对规范的程序中,使我们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的一种高品味的修行。黄庭坚所作的《香之十德》,称赞香的好处有:“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

书院“雅女”秀秀老师于终南山无忧堂:敏而好学,自是立身之本。

“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炉烟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不也是一种“天人合一”之境么?

………

无论哪种技艺,大约只可算得一种媒介,一种手段,是达到“道”的途径,一切艺术形式皆须超越“艺”而走向“道”。

艺术家寄情云水,托意山林,追求艺术,以艺载道,完成了心灵的远游。此间不难见出中国艺术独特的取向,对人品格的重视,而这一文化对艺术的浸染,将艺术作为人的品格的外在显现,最终发展成人的道德追求。

书院雅士:茅檐低小,四围竹翠,一琴一诗一茶一聚,自可怡情适意,忘却归路哉?

所以与自然“天人合一”,“修身养性”,最终悟“道”,既是儒道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共同特征,又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条“文脉”。

中国哲学是儒、佛、道三家的融合,儒家入世的教化理性,道家出世的清净无为和佛教内悟的虚无超脱,它们相互对立融合,形成一种似乎矛盾又统一的哲学体系。儒家的“修身”抒情言志;道家的老子“天人合一”以物达情;禅宗的“空灵”超脱成为古代文人艺术创造的主导思想。

但凡熟稔各种技艺的“人上之人”,例如陆羽、皎然、伯牙、嵇康、薛易简、董庭兰、王羲之、倪瓒、王维、苏轼………一定皆是深谙“以艺载道”、“天人合一”之理的。

世间凡俗之人,不一定通晓那般理论,却自可通过追随师者之传授,“尊道而贵德”,最终修行至一种与先天本性相合,与自然亦相和谐的状态,浑然入“道”,抵达一种新的精神世界:“万物与我为一”,亦不是不可能的罢。

长嘴铜壶功夫茶道“凤舞十八式”第一式。玉女祈福。

长安雅士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制作私房茶

古琴指法抹、勾,打、劈的区别。

薛佩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ly/821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