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民间顺口溜说:“马坊拴马曹坊喂,晚上休息铺子睡。”
再者,马坊村周边村落大都和军营军马有关。比如马务村,据说是专门以管理马匹的地方;阴(饮)水坊,据说水草丰美,是马匹饮水的地方;曹(槽)坊,据说是制作马槽的地方或者马槽喂马的地方。
(东马坊村里)又比如五席坊,据说是编芦席的地方;资村,据说是囤积物资辎重的地方;麻子渡是渡口,摆家是摆渡人住的地方;东张村西张村是安营扎帐的地方等等。
这些都是对马坊村来历的有力佐证。
(清代东马坊村城墙示意图)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东、西马坊二村,属马王廒所辖三十二村之一。清同治时,东马坊村原村庄被毁,后将村子由古冢西北迁至现址。清德宗光绪八年(年),由范、刘、魏、张四个大户倡议修建城墙,共筹集三万两白银,经过三年建设竣工。城墙高五米三,底宽三米三,周长九百二十米,开有东、南两个城门,两门城上修有雄伟壮观的城楼。(东马坊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雄伟的城楼上,由本村名人范希廉题字,镶嵌在门洞上方,南门为"终南佳气",东门为"紫气东来"。年解放时,城墙还保存完好,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村庄人口的增加和庄基地的扩张,城墙开始被村民拆挖。(东马坊村里)东马坊村西北有一土疙瘩,民间传说,此冢为周文王九子陵。解放初时高约十米,东西长一百二十米,南北宽六十米,方圆俗称“冢疙瘩”,曾为国家测绘坐标点。年,小学从村东迁到冢南,将冢南斜坡挖直,断面为夯土层,厚五公分。挖出每隔一丈有一排石块,厚约一尺,直径约一米五,似宫殿大柱基础石,周边田间布满瓦片残片。(东马坊小学毕业照)建国初期,东马坊因为商铺林立,商业氛围浓厚,被十里八乡的人们譽为长安县的“小北京”。村里有范计庆家的油坊、范计应家的粉坊、刘春福家的染坊、范德英家的棉花店、黄胡子家的面店、何老九的杂货铺等。(东马坊村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马坊人办企业、开机械、搞加工、种大棚、搞建筑、养鸡、养猪......等等。村民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东马坊遗址一角)前几年,西马坊拆迁了,在安置楼在开挖基础时,发现有大量瓦当残片,上面有“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的陶文。“左宫”“右宫”是“左宫司空”“右宫司空”的简称,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东马坊出土陶罐)同时,在一个陶罐上还发现了“灋丘公”三个字,根据传统文字学研究,“灋丘”就是“废丘”,“灋”和“废”字是通用的。废丘的来历可不一般,我们经常说三秦大地,三秦的来历就和废丘有关。(东马坊遗址发掘现场)史书记载,楚汉争霸时,为牵制刘邦,项羽将秦之故地——关中分封给秦的三位降将: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雍王,都“废丘”,辖咸阳以西及陇东地区;塞王,都“栎阳”,辖咸阳以东;翟王,都“高奴”,辖陕北。(建设中的5号线2期)根据史料和出土的文物,专家推测三秦之一雍王城,就在东马坊,现在,东马坊已经被文物部门确认为“东马坊遗址”。遗址内周长大约米,内面积约57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渭河以南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秦人城址。据文献记载,废丘之前还是周懿王的都城“犬丘”,并为秦人非子养马的马厩之地。为保护遗址与文物,地铁五号线二期还特意略做了调整。过去,西马坊因马坊镇而名,现在东马坊成为“废丘宫”遗址而名。世事变幻,令人感慨万千。如今,东马坊位于沣西新城核心区域,周边相继建设起了中央公园,沣渭湿地,沣河景观带、文教园等。预计不久的将来,东马坊将会以最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娄风你的赞赏就是对我最大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