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旅游 > 长安从历史古道走来的西片翘楚上

长安从历史古道走来的西片翘楚上

发布时间:2018/3/28 14:53:24

长安从历史古道走来的西片翘楚(上)

◎古驿水道

“长安,位于硖石西南约25公里处,清以前即为南来北往咽喉通道,今仍是物资运输重要枢纽,素有‘水陆要冲’之称。”这是摘自《海宁市志》上的一段话。说长安,不得不对长安的“坝”和“堰”多费些笔墨,因为长安的历史和坝、堰有着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少时,我就听到过这么一句话“坍掉长安坝,没掉吴江塔”。难道说这长安坝一坍塌,飞流直下犹如黄河决堤,真的连远在江苏的吴江宝塔都要淹没吗?长安坝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其实,长安坝有此性命攸关的作用,是由海宁的地理特点决定的。明时陈善如此描述:“海宁于吴为陲、与越为首,地形最高,故境内麻泾、洛塘、长水塘诸水皆从北流;一从东北由淞泖趋沪渎江入海,一从正北过吴江趋向白茅港入江;俗固指吴江塔巅与长安坝址相并,则知海宁之地高于他郡……”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类对水的敬畏和对水的依赖一刻也没停止过。大洪水的诺亚方舟救了人类的始祖,这是西方圣经中讲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治水故事。治水需要堵疏结合,这就给我们造就了坝、堰。位于杭州市建国北路运河桥畔有一座大型主题群雕《运河魂》,该群雕由拉纤的人物、壮牛及过坝的船等三组作品组成,再现了当年京杭运河上纤夫拉船过坝时辛苦劳作的场景。据说它的创作原型就是海宁的长安坝,古运河流经长安镇时,河之间落差高达两米,为解决上下河的通航问题,当地人在两河交界处筑了一座坡形的土坝,通过人力、牛力,以及绞盘拉动绳索拨船过坝,史称“长安坝”,始建于唐贞观八年(公元年)。

长安的堰闸的存在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制造这个奇迹的,就是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的人们。

我们不妨来仔细看看长安的水道,或许对长安的坝和堰闸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周敬王38年(公元前年),越水道崇长港(长安至崇福间)开挖,这条连接崇福的塘河在当初是颇具战略地位的。隋大业六年(公元年)整治为江南运河的南尾段,史称漕渠,战略物资、边防需求、朝廷供给均需从这条水道往来运送。唐贞观八年筑起长安坝后,以坝为界,将长安西南区域河流划为上河,始称上塘河,属于京杭大运河的杭州段。明朝以后,大运河改道余杭塘栖,但上塘河仍“舟帆辐辏,昼夜喧沓”,不失为大运河的一条重要辅助通道。下塘河,因与辛江塘河汇接曾称辛江塘河,后因港上建有泰山桥而称泰山桥港。

长安的坝和堰闸作为一项水利设施,它的历史地位和功能虽不能与两千多年前蜀中李冰所建的都江堰相伯仲,但它在杭嘉湖平原一带绝对称得上是重量级的。

先有黄金水道,随后有坝。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这条水道的时候,人们终于觉悟了位于这一水道的关口该有一个类似歇脚的处所,于是“驿”应运而生。据历史记载,长安的建置早在唐代,贞观五年(公元年)设“桑亭驿”,贞观八年改“义亭驿”,北接“石门驿”。古时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马匹和舟船,而在南方马匹极少见,因此舟船便成了南方最普遍、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长安在唐朝开元十一年()设长安市,“因地扼其要,故名长安”,那时可是大唐帝国最兴盛的时候。长安地处水陆要冲,北接石门大运河,南通县邑盐官上塘河,一时之间,舟楫齐发,帆影点点,商贾云集,几成海宁西片一大重镇,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痕、文化绝唱。

河上古桥

  

◎诗意回声

八百五十年前的南宋王朝,一个从苏州吴县出来的范成大中了进士,这位号“石湖居士”的范先生以善写田园诗而著称于宋朝诗坛。从苏州到南宋朝廷临安,长安是必经之地,一路走来,在途经长安的时候,立即就被长安坝闸的景象所激动,于是便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诗:“斗门贮净练,悬板淙惊雷。黄沙古岸转,白屋飞檐开。是间袤丈许,舳舻蔽川来。千里拥孤隧,万马盘一坯。篙尾乱若雨,樯杆束如堆。催催势排轧,汹汹声喧豗。逼仄复逼仄,谁肯少徘徊……”

范先生的感受是宋朝的。而我的感受却是现代的,我也曾经走过长安坝。公元年,我下乡的第二个年头,小镇上的水果店需要进一批甘蔗,请表哥到许村去装运,表哥叫上我一起去。我与表哥摇了一只吨半的捻泥船向西进发,过斜桥、周王庙,随后到了长安坝下需拔船过坝走上塘河。此时前面有两条小船要过坝,我们只能暂时等一等了。当时上下河的落差有两米左右,船过坝用的是马达牵引,钢丝绳揽住的船在泥坡上缓慢地上行,到了上河再入水中。这段无水的爬行过程,说不上惊险,但也足以让人记忆犹新。因为那天非常不巧的是,轮到我们过坝的时候,牵引机发生了故障,一时三刻又修不好,只好劳驾人力搬运工。好在我们的船吨位小,两边各汇集了四五个搬运工,我们两人也上去帮忙,一阵“吭吆、吭吆”,小捻泥船就缓缓向上移动,很快就过了坝。这样的过坝,跟我在生产队里修船时将船拔到岸上是一模一样的道理。当船落入上河的碧波中,我们付了过坝搬运费就继续前进了。不过,当时我感到有些奇怪,这上下河之间的水位为何相差这么多?为何不把坝筑得低一些,尽可能与下河的水位保持水平呢?人们为何这么傻啊!其实是我在发傻,坝之所以筑得如此高,为的是要保持上塘河的水位啊!

拔船过坝,总不大方便,尤其是较大吨位的船,聪明的长安人便想出了“闸”,建闸通航,真乃绝妙的主意!这可是伟大的创举啊。长安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套闸。据《海昌胜迹志》记录:“三闸,在长安,上中下三闸也,相传始于唐。盖自杭而东,水势走下,稍旱则涸,故置闸以节宣焉。凡自下闸九十步至中闸,又八十步至上闸。中下两闸皆可行舟,水自卢家桥来,分流入迴龙桥而西,惟上闸处上下河之间今改为石堰,春水下流,其声如涛云。”

有闸行船就方便,船到下闸处,闸门打开,让船进入,然而关紧闸门,向闸内放水,等到闸内水位与中闸水面基本持平时,放船进入中闸,再关紧中闸,再放水,水面与上闸将平时,再开上闸,船已达上河也。从上河往下河,则反之。先人的聪明才智在长安闸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其社会功能、经济效能显而易见,这也就非常自然地受到了朝廷的重视。在北宋建隆年间(年-年),置长安堰闸指挥,闸兵名额为人;熙宁元年(年)十月,宋神宗赵顼又下诏,设立长安堰闸监护使臣,加强了行政管理力度。

桥上石雕

  

◎坝闸春秋

长安的堰闸和坝,作为一项突出的水利设施,带给长安的不光是运输上的繁忙,同时也带来了当地经济上的繁荣。元朝的萨都剌在《宿长安驿》一诗中云:“坝北坝南河水平,客船争缆水云腥。乡音吴越不可辨,灯火满船如落星。”夜色下的长安,舳舻蔽川,泊岸缆船不可胜数,各处口音中只是吴语越语不大能分辨出来,船上灯火犹如天上落下的星星,这样的一种情景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彼时长安的闹猛程度。

公元年,元世祖下诏攻宋,以伯颜为帅。其时南宋王朝已岌岌可危,伯颜率军于次年抵达江苏的镇江,并分兵进取临安。年正月十六,元宵节的灯火还在闪亮,伯颜率部进驻了长安,对这古老的江南小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在踏上长安“三闸”的时候,心里却在作着军事上的盘算,这闸、坝对于攻取临安会有什么可用之处?如果开闸决坝,会对临安产生什么影响?“余马上征战,少舟楫之利,今于江南,恐得习水性尝于舟楫。临安指日可待,汝等知西湖美否?江南美否?柳永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昔日,金主渡江南下,乃缘于此词耶!”这一番话,他既是对属下说的,也是对自己说的。长安一停,却让随军的袁易触景生情写下了“霜落天清木叶零,我非王事亦宵征。三更灯火鱼龙动,千里星河雁鹜鸣。大船低昂衔尾进,扁舟来往一身轻。抱关恐有高人隐,野客低头愧送迎。”的诗句。

坝与闸带动了地方的经济,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到了清末,一些坝夫利用这独门经营干起了勒索过往船只的不良勾当,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额外收取小费。这自然引起了过往船家的强烈不满,便将此情况反映到官府衙门,海宁州府调查之后,于光绪八年(年)正月十二日,知州汪肇敏发布告示并勒石为碑。告示谓,长安新老两坝关蓄上河之水,由坝夫拖拔往来船只,以通商贾,而坝夫日夜轮流拖拔,额外需索,因此报明府宪,出示永禁勒索。这块“永禁勒索碑”高1.56米,宽0.95米,据说现今尚存。

从历史上的这一系列事件来看,封建王朝对待长安的堰闸和坝还是相当重视的。为何会这么重视?当然是因为它所起到的特别的贡献。封建统治阶级不是傻瓜,他们从长安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上看出了商机、看出了赋税、看出了血脉通畅之端倪。

如今的长安老坝遗址位于虹桥之东北,已经光荣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而位于公庆街东侧李家井的长安船闸,年经翻水站改建以后,不仅起到了泄洪的作用,还对货物的运输起到了十分方便快捷的积极作用。

文/张毅强

摄/王超英

讲述老嘉兴的故事

聆听老嘉兴的回忆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ly/267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