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旅游 > 长安美食糁糁面,你吃过吗

长安美食糁糁面,你吃过吗

发布时间:2018/3/17 13:34:54

长安美食——糁糁面,你吃过吗?

(原创)屈雅丽图网络综合实践课上,老师讲陕西文化,有一个重点内容是陕西美食,多达五十多种。讲到面食时有三秦有名的biangbiang面,陕西八大怪之一的裤带面,有名的岐山臊子面,听着听着,我想起了我的最爱——糝糝面。

记得小时候,食粮短。麦子一亩地才打二三百斤,好了不过四五百斤。玉米的产量高些,能打六七百斤,所以一年时间大部分都在吃苞谷面,苞谷糁。早上的稀饭大都是苞谷糁,偶尔喝一次大米或小米稀饭那就跟过年一样。中午饭除了搅团还是搅团。我口粗吃啥啥香,大姐囗细就是咽不下那搅团。看着每顿噘嘴吊脸,眼泪花蓬蓬的大姐,妈总是有办法。我们家早晚苞谷糁的锅底,中午搅团的锅底那基本上是我大姐的专利。母亲总会把饭盛完再用锅铲轻轻将锅底上的糁子、搅团刮干净,这就盛下纯正的锅底了。母亲往上面滴点油,放点盐和辣子,放便的话会再撒些葱花然后再用锅铲把调料涂抹均匀后用锅铲将锅底划成片,最后用麦秸火慢慢燎,烧火时锅要留一个小缝,否则气露水会流下来,锅底会炕不干。火烧到一定程度,就听到锅里罾罾的响声,过一会锅底就炸开了。在那物质贫乏的年代,大姐最受到母爱光辉的照耀。后来人们可能根据这原理造出了锅巴。想必最早发明锅巴的人可能和大姐有过一样的待遇吧!天天吃搅团也不是个事,把人吃得都烦烦的了。一烙二擀三拌汤。意是是一升面如果烙馍吃只能吃一顿,如果擀汤面条能吃两顿,如果打拌汤能喝三顿。(过去家家都有量面的升子,以便借面,还面。乡党们拿着升子借面,还面是家常便饭。所以有低借高还,高借低还之说)在那个食粮短缺,全国人民都饿肚子的年代。一个女人会不会过日子很重要。会过的,能保证家人能吃饱,还能撑到来年粮食下来。不会过的,吃今儿不管明儿的,六月才割麦,三四月就没粮吃了。得到河北(渭河以北,我村没粮吃的人家都到渭河以北买粮食)量粮食。看着别人家孩孑吃烙馍,眼红得不得了,总埋怨我母亲。母亲这时总会说“眼馋啥?吃今不管明,过了年把嘴扎起来。”那时候年龄小,体会不到过日子的艰难。当然,现在的生活这样好,你说这些,孩子还以为你讲天方夜谭。只有六十年代及以前的人可能体会更深。汤面条,稀了,吃不饱,稠了又费面。为了节省麦面,母亲给我们做糝糝面,拌汤面等带汤的面条。我们最爱吃的就是糁糁面。有些人可能还没有听说过糁糁面。做糁糁面先要熬苞谷糁,苞谷糁熬好了再下面。做糁糁面熬苞谷糁最重要,一定要熬到,把糁子的粘劲要熬出来。稀稠一定要拿捏好。稀了,饭稀汤寡水,稠了,面沒法下。(糁糁面最好是细面)那时人穷,没有太多的菜。一大家人的饭就炒一铁钓的韭菜或葱花。运气好了,碰到街上有卖豆腐的再炒点豆腐。一锅糁子面做好了,你一碗我一碗,大家都能吃上面条了,大姐的眉眼也笑了。普普通通的糁糁面,我们吃起来总感觉那么香,因为那里面有母亲的智慧和爱。糁糁面,妈妈的味道,爱的味道。后来经济条件好了,想吃啥做啥但我们总忘不了糁糁面。母亲会时常给我们做,虽然菜放的多了,油水多了,但总是怀念从前的糁糁面。再后来自已成家了,也经常做糁糁面,我女儿也非常喜欢吃。这不,十月一回家烧纸,嫂子给我们拿的苞谷糁,女儿就嚷嚷着要吃糁糁面。因为忙没有顾上做,娃没有吃成遗憾地上班去了。不行,这糁糁面没有吃成那能行?周天回来专门来吃糁糁面了。我一边熬着苞谷糁,一边炒着菜。西红柿、豆腐、韭菜、红萝卜,炒着;菠菜、木耳、黄花菜直接下到锅里。最后再放一块肉臊子。一锅色香味俱的糁糁面成了。舀一碗再放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吃起来滋润、煎火,聊咋咧!

地域民俗文化美食纪实摄影。有记忆、有情感、有家乡味道。重怀旧,不失时尚,接地气,广知家乡,重视长安地域文化,综合有品位。

前期精彩







































白癜风早期能治愈吗
白颠疯是怎么引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ly/255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