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该村是韦曲街道少陵原东南片6个行政村之一。北接西北村,西邻四府井,东与大兆街道为界,裴杜路从村中间纵贯,往南通往新合村。年2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主要有张、方、崔、程、魏等姓人家。
据可考碑文记载,该村是清康熙年间由旧寨子所在地老村划分出另建的村庄,故名新寨子。距今有多年建村历史。清嘉庆《咸宁县志》已记为新寨子。村中有百年古槐树一棵。
村庄地形特殊,南高北低,三沟有坡地。南北有一条穿村大道,并有三条支干道横通东西,使全村形成“丰”字形街巷特点。村内道路两旁圆木、方木板材堆积如山,有着百余年传统木工活手艺的寨子人,厮守农业,不撂副业,从来料加工到自主购料,自负盈亏,形成了一村一业的个体经济发展格局,走出了自购、自产、自销一体化的经营路子,从而提高了产品质量,减少了中转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益。
(方建学)
唐有韦曲镇,在今西安市长安区,因诸韦聚居得名。以东五里即今长安城区东少陵原东南端,有杜曲,为诸杜世居之地。合称韦杜。
清代、民国设韦曲镇,民国28年()年始为县治。年为韦曲乡,年设公社,年改镇。年,面积9平方千米,人口7.2万人,辖韦曲第一、韦曲第二2个居委会和西安海红轴承厂、医院、县氮肥厂、研究所等6个家委会以及夏店、北里王、南里王、皇子坡、西兆余、韦曲东、韦曲西、上塔坡、下塔坡、蒋家、张家、首帕张、首帕张堡、西崔家庄、东崔家庄、侯家湾16个行政村。杜陵乡以境内汉宣帝刘询杜陵得名。建国初为杜陵乡,年改公社,年复为乡。距长安城区4千米。年,面积18.6平方千米,人口1.7万人,辖东兆余、枣园、简王井、大府井、南伍、西北、新寨子、旧寨子、新和、栲栳、四府井、朱坡、羊村、蕉村、高望堆、韩家湾16个行政村。
申店乡距长安城区2千米。年建申店公社,年改乡。年,面积17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红旗手表厂、长安一中、长安师范、长安二纺厂4个家委会和申店、水磨、崔家营、鲁家湾、幸驾坡、何家营、瓜洲、水寨、局连、东四府、西四府、双竹、徐家寨13个行政村。
年区划调整后,韦曲街道办事处辖青年街、北街、西街、友谊街、东街5个居委会,东韦、西韦、上塔坡、夏殿、西崔家庄、北里王、张家、首帕张堡、西兆余、东崔家庄、皇子坡、下塔坡、南里王、候家湾、首帕张、蒋家、申店、西寨、水磨、崔家营、鲁家湾、幸家坡、何家营、瓜洲、水寨、局连、东四府、西四府、双竹、徐家寨、东兆余、杜陵枣园、简王井、大府井、南伍、西北、新寨子、旧寨子、新和、四府井、栲栳、羊村、蕉村、韩家湾、高望、朱坡46个行政村,行政代码:,人口11.51万人。
投稿、闲谝
添加小编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