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山书院建于清嘉庆五年(),建成于嘉庆七年(年)。位于长安镇海宁中学内,地方名士沈毓荪等创建,占地平方米。当时浙江巡抚阮元颁额“仰山”,寓“高山仰止”之意。
书院由更上一层楼、门楼、座春亭、桃李门四个部分组成。台基以条石垒砌,踏步十二级,四角柱,二山柱,穿斗式,歇山顶。额枋上均施浅雕,用一朵角科斗拱,承托挑檐檩及角梁,向东出二戗,用飞椽,椽上用望板,盖一般阴阳土平瓦。西贴墙壁,有门楼,即桃李门,正面西向,水磨砖,石库门,门楼饰斗拱,额枋并施砖雕,为砖木结构。整体保存完好,西部雕花损坏较严重。亭与门构成一体,门离地约1.5米,这种建筑我市较罕见,有一定价值。
仰山书院是我市现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才辈出,清代进士有陆元琅、许梿、许楣,何国梁、陈方铨等名人;民国名人有朱定一、沈鼎三、韩维邦、陈慰堂、谢培康、冯朱棣、金庸等。
仰山书院建筑形式保存了特有的清代书院建筑风格,清幽淡雅、曲折幽静、精致典雅。整个构建是坐西朝东,一座高大的石坊耸立于门外的通道上,石坊上镌刻着“高山仰止”四字。主体建筑由上而下,依次有“桃李门”“坐春亭”“更上一层楼”(为藏书楼),最上为正厅“崇雅堂”。两侧分别建有讲舍、祀殿、平房。前院辟有“蒙泉义学”课堂。各房舍前后均有回廊曲折相连。庭院中建有假山、水池,并植有蜡梅、紫藤、修竹、丹桂等树木花卉。典雅精致乃其一大特色。
咸丰十年(年),长安遭受兵燹,仰山书院亦未能幸免,房屋大半被毁。光绪十四年(年),长安陈惟德之孙陈方坦回乡时,见书院如此光景,遂萌生恢复之志,决定出资予以重建,书院得以恢复旧观。
到了光绪三十一年(年),海宁教育界前辈、举人朱宝瑨先生利用仰山书院旧址创办起了海宁州学堂,后来学堂迁往盐官,书院便作了校舍。仰山书院与全国文保单位“东汉画像石墓”遥遥相对,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是我市仅存的书院,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选自《悠悠运河:长安故事与传说》
高建林编
来源:大美长安发布
点击进入本地同城信息(招聘求职、房屋出租等)、商家展示、朋友圈招租、到家服务、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