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村
赵村位于位于东北郊灞河西岸,为赵围墙、赵村街、赵北村、赵南村的统称,全村拥有上千户人家,有11个村民小组,现在被几条路分为赵村街、赵北堡、赵南堡、赵围墙几部分。1.2.3.4.5.11组为赵村街、6组为赵北堡、7.8组为赵围墙,9.10组为赵南堡。《咸宁县志金帖》载金代已有此村。
相传古代一赵姓将军在此驻守,建家庙名赵氏家庙,简称赵家庙,后围庙建村,此庙后改洪济寺,现遗址尚在。是北郊著名大村,但现无一户姓赵,清嘉庆《咸宁县志》已经记载为赵村,《两县续志》记载,清末称赵村坊,分东西南北中和围墙6村,除了赵北村是光绪年间从赵村分出来外,其余均是清嘉庆年间从赵村分出来的。
《两县续志-义行传》有介绍本村乡贤兴修河提的壮举,原文如下“宗绩,赵村人。赵村当浐、灞之交,浐堤尤扼要。乾隆三十五年,河水泛溢,伤禾稼,灾甚巨。绩倡首谋于众,筑堤保障。工竣栽树,堤基益固,卒弭河患。迨岁久,赵村六社人犹推广其意,增筑不懈。”
村东为秦汉灞桥桥址。此村为西桥头,系轵道亭所在。公元年,秦王子婴在此桥向刘邦投降,宣告秦王朝灭亡。(丰镐遗子-张新武)
洪济寺寺址位于谭家乡赵村村东低洼地带,创建年代无考。明景泰年间(~年)重修。隆庆二年(年)僧人宏贞募化集资置庙产土地数十亩,建庙宇十余间,并植林木。后又经万历元年至万历三十年(~年)及清康熙三十五年(年)多次增修。宣统元年至辛亥革命(~年)改为私塾小学,年扩建为赵村小学。
无量庙在谭家乡赵村街道中间,有大殿3间,厢房数间。合作化后改作大队办公室,年改成生产大队公共食堂的灶房。80年代后拆毁。解放前在赵南、赵围建有菩萨庙、关帝庙等八个庙宇。解放后均改作他用或被拆毁。
团结村
西安未央区团结村由塚珥王、六家庄、贺家堡、伍家堡、任家寨六个自然村组成,地处大明宫建材商圈,毗邻红旗厂。
塚珥王村(zhongerwangcun)为团结行政村下属一个自然村,位于谭家村东北约3公里。宋《长安志》说:马冢本是汉腾公夏倏婴墓,旁边有马鞍桥所以人们称马冢马”字拖长音后来成了“马儿冢”后转元音“帽儿冢”。相传五户王姓人从帽儿冢村来此落户建村而得名塚珥王村。请嘉庆《咸宁县志》记载为塚珥王村。
夏侯婴即汝阴文侯,又称滕公,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与刘邦是少时的朋友,跟随刘邦起义,立下战功,后封为汝阴侯。
贺家堡(hejiabu)为团结行政村下属一个自然村,位于谭家村东北约3公里。清雍正年间有贺姓人在此建村堡而得名:贺家堡
伍家堡(wujiabu)为团结行政村下属一个自然村,位于谭家村东北约2公里。原村在西北1.5公里,地处唐王朝禁苑的中心地带,是一个城堡式的古老村庄,相传是唐代伍天锡、伍云召的后代,在唐朝灭亡后,唐内苑遭到毁灭性破坏后定居此地,此传说有待考证,但该村的人永远承认自己是伍子胥的后代。此村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宽、长各米,有城墙城河,南城河利用西汉漕渠,北城河人工挖掘,深、宽三米,村西为大型防洪涝池,东城壕栽满树林。年因建厂拆移搬在现址,年特大洪水毁掉刚新建一年多的大半个村,逃出来人。后来再次到西北方向离此地一里路的一道梁上建村,即叫伍家堡新村。这里土硬,不渗水,贫瘠,庄稼长不好,被称为硗(音靠)地,据查,这里是秦、汉时秦轵(直)道的路基,再往东的任家寨就在这个不到五十米宽的路基上建村,两边都是塄坎。伍家堡新村的西南半里路,有一座长两百多米,宽一百多米,高一丈多的高台子,上面有四个大冢,人称"四溜冢",以西南角的冢为最高,元代《重阳宫碑记》记载为:伍家堡
任家寨(renjiazhai)为团结行政村下属一个自然村,位于谭家村东北约3公里。分南北二村,相传明朝弘治年间村碑已有任家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载为:任家寨
何止西村
河止西村(hezhixicun)位于北郊张家堡北2公里。为河止西村和东村的合称。东村现已迁至张家堡东侧。西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年)由大司农政当时率众数万修漕渠,四百余里直通黄河。此村位于太仓东侧,漕渠供给太仓储粮。当时太仓东西12里,南北13里,仓廪楹。宋代,以位于西汉长安城运河漕渠终点而得名河止西村.村西侧即汉太仓遗址(城运村西)。武帝国力强盛,运抵长安积谷万石,腐不能食,用车运往渭河倾倒。西汉末,一度漕运中断,长安断粮,元帝刘立在长安城上东望漕运西止处,当看到有船来时,他大声对太子说“我父子有救矣!”
来源:丰镐遗子-睁眼看西安、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