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期征稿启事
《文化寻邬》(前身为《寻邬文刊》)是由寻乌县文化馆主办的综合性群众文化期刊(半年刊)。该刊创刊于年4月,以繁荣寻乌文化为宗旨,栏目设有卷首语、文化动态、文化前沿、古韵曲赋、新诗丛林、散文村落、小说视界、艺术长廊、史海钩沉、忆海拾贝及学生园地等。凡入选者,获赠样刊一本!感谢您的参与!
本期特别鸣谢:南昌岑峰窖酒总经销、青松文具店、邱东升(乡贤)、黄金星(乡贤)
陈治忠,笔名夏愚,男,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搜狐、新浪、网易等网站发表多篇长篇小说,出版长篇小说《天下第一家》(义门陈传奇)。最后的晚霞
◇陈治忠
三年前,也是深秋,晚霞像一幅红绸布挂在西天,三姑的那块菜园里,一垄垄的大蒜、葱、韭菜和白菜被夕阳抹上一层金辉,篱笆旁那棵棕树,蒲扇一样张开的叶子被晚风吹得一颤一颤。傍晚的乡村,美丽而恬静。我拿出手机,十分认真地拍下这张乡村傍晚图,我要把它永久保存下来,因为我有一种预感,我那不慎从一米高的屋檐阶摔倒在院子石坪里的亲爱的三姑可能不久于人世,将会永远离开我们。虽然我们喊了救护车,并打算送她出县城去救治,但这些更多的只是为了尽一尽最后的孝心。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就要好好珍藏这张照片以及关于三姑的那些记忆。三姑大名陈秋凤,自小就离开父母,送给杨梅坑一户人家。也不知三姑在那里有没有婚姻生活,后来她嫁给蓝贝村一个小她几岁的潘姓农民,生下一双儿女后离异,一子一女随了三姑。三姑一生坎坷波折,但在我的印象里,三姑一向是乐观的,我从来没有听她诉说过自己的苦难。这个瘦小的女人,用她一生的经历诠释了“听天由命”,诠释了“随遇而安”。三姑没有大富大贵,但也没有贫困到揭不开锅,相反,在我所有的亲戚中,她的生活还是比较安逸的。即使在那个特殊十年,三姑一家三口也是食可果腹。这得益于三姑嫁过去的那个村庄,农田产量高,粮食比较富足。在那个年代,生活好过不好过,不是看你有多少房产,也不是看你有多少存款,而是一日三餐能不能吃饱饭,能吃饱,则生活无忧。我的四姑有工作有工资,但她子女多,常常也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三荒四月,总要借米下锅。我六叔家里是最穷最难的,两个大人在田里挣粮食挣工分,五张小嘴在家里嗷嗷待哺,更要命的是,他所在的村子“政治”讲得多,生产抓得少,田里产量低,工分不值钱。六叔两夫妻拼死拼活做细,也是食不果腹,最困难时,一家人吃过糠粄。有一天,六叔不知从那里弄来一块猪肉,在砧板上切肉的时候,几个堂弟都垂涎欲滴围着切肉的六叔。突然,老三(家里人叫他细三)从砧板上抓起一块生肉迅速送进嘴里。我们正嘲笑老三的无知,六叔的眼泪噼啪噼啪掉下来。那一幕,我一辈子忘不了!那时候,我能饱餐一顿的地方只有两处:一处是老爸单位——县农场,还有一处就是蓝背三姑家。三姑是个勤奋的人。大集体时,白天在生产队田里劳动挣口粮挣工分,早晚还要割烧(柴)种菜。就是晚年,也是闲不住,侍弄菜园,偶尔还上山去捡柴。有一次八十高龄的她在屋后山坡耙枞毛(松树落下的叶子)不慎摔了一跤,床上躺了几个月,从此以后,才安分一些。三姑晚年生活,也不窘迫。寻乌农民靠种脐橙橘子开始致富。三姑的儿子也种了果树,收益不错,在村里盖了新房,在县城也买了套房。表弟在村里盖的房子,背靠大山,面朝河流,两层楼,有一个小院子,屋子宽敞,环境也不错。房子建好后,三姑和表弟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一直住在这里。后来为了子女的教育,表弟在县城置了房,搬到县城居住。当时也劝过三姑一起县城去住,只是三姑故土难离,坚持留在蓝贝老家。虽然三姑不跟子女住在一起,但子女们对她的起居生活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