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说道,钱塘江潮可“一潮三看”:盐官看“一线潮”,大缺口看“碰头潮”,老盐仓看“回头潮”。
老盐仓的江道上,修筑有一条六百余米的长坝,咆哮而来的潮水遇到障碍后折回,形成回头潮。看“回头潮”的老盐仓,在海宁长安镇西南。
长安,一名长河。后人复以长河引申别名“修川”。
唐贞观五年(年),设有桑亭驿,后称义亭驿。 唐开元十一年(年)设长安市。 北宋元丰《九域志》已有长安镇之名。 南宋咸淳《临安志》:“长安市,在县(盐官景区)西北二十五里。”“长安镇,在县西北二十里。”说明此时长安市镇分离。后市镇合一为镇,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处,镇名千余年不变。
开掘于春秋时期的大运河流经海宁长安,长安“一坝三闸两澳”是大运河上现存古迹之一,也是大运河58处遗产之一。
长安因地势东南偏高,西北偏低,故历代多修坝、闸等设施以利舟船通行。长安坝(堰)始建于唐贞观年间,是连接不同水系长安塘(崇长港)和上塘河的堰坝。北宋熙宁年间,长安已有三闸,形成复式船闸;崇宁二年“易闸旁民田,以浚两澳”。此后,船闸与拔船坝并存,大船或载货船经船闸出入,小船或空船则由坝翻越上塘河。
南宋绍兴年间,诗人范成大从往返苏州与杭州之间,在必经之路的长安堰下,看到船来船往、闸势雄奇,写下著名的《长安闸》:“斗门贮净练,悬板淙惊雷。黄沙古岸转,白屋飞檐开。是间袤几许,舳鲈蔽天来……”
绍熙二年,重修长安闸。清中期后三闸废。清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载:“长安堰,在海宁州西北长安镇,宋时建。元至正七年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今名长安坝,旁有三闸。”
明崇祯二年,撤坝官,拔船过坝开始由堰坝脚夫经营,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
坝边保留有清代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
图为现存的长安堰旧址(老坝)。
年6月22日,全长多千米,流经35个城市的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6个入选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长安镇虹桥南堍建“海宁段大运河(长安闸)遗产展示馆。”
虹桥,跨上塘河,始建年月不详,宋咸淳已载其名,又称长安桥。
长安画像石墓,为东汉晚期至三国时期的古墓葬,俗称三女堆,位于长安海宁中学校园内。墓所在地原有一小土堆,相传为三国吴大帝孙权第三女葬处。年春,海宁中学扩展操场时发现并进行发掘清理,墓内保存有较为完整的画像石63块,刻有画像55幅,面积22平米。图为墓室上部的画像石墓保护房。
始建后唐,毁于元末,明洪武初复建并立为丛林。按照历史的记载,觉皇寺建有大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及观音殿,殿宇高旷、古木参天、清气袅袅,两侧有平房数十间,为斋舍及接待所用。觉皇寺的铜锅直径达1.5米,重余斤,锅上铸有“顺治五年,岁次戊子仲冬日,觉王禅院铸造”等字样。
坐落于长安镇海宁中学内,是海宁仅存的清代书院建筑。
宋代时,这里是“曲沼栽莲,茂林植柳,真幽栖远俗之地”。明洪武八年建义塾于觉皇寺。清康熙十一年,知县许三礼创设长安书院于觉皇寺,聘黄宗羲等名士讲学。但由于缺少办学基金,许升迁后,书院亦即停办。
清嘉庆五年,沈毓荪、陆鸣盛、陈光庭、倪善治等发起重建书院之议,并筹资建书院于三女堆东坡,嘉庆七年建成。浙江巡抚阮元闻讯,以“高山仰止”之义,命额曰“仰山书院”。
坐落在长安镇东街,海宁市现存唯一一座20世纪20年代建造的教堂建筑。
年10月3日,刚落成行开堂大礼时的小德勒撒教堂。
太虚大师(—),海宁长安人。十六岁时在苏州小九华寺出家,近代佛教高僧、佛教教育家、改革家。一生倡导
地处长安东街上闸桥北,西临上塘河的陈氏民宅,属江南地区民国时期建筑风格逐渐西化过程中为数不多的早期中西合璧式建筑。
由于曾经水运的发达,运河两岸石埠、桥梁、码头应运而生。图上码头后面是浙丝一厂的茧库。
长安,自古为海宁西部重镇。
运河开通,从长安往杭州,是为南北交通要冲。
宋室南渡,随赵构南迁的大批扈从、氏族一路而来,给长安留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诸多印痕。
如今,长安运河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唯两岸桑园依旧,凉亭日暮乡关。
年年月月
冬去春来
运河边的老百姓,要的其实也只是一份生活的长久、平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