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以来,乃至更早的春秋战国,夏商周,国都都是一个政权的重中之重,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军事中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国家可以没君主,却不能没国都。战国以前,大多势力即一城一国,西周以来的数百个诸侯,不过数百个城池罢了,灭城既是灭国。都城不仅是一个势力政治符号,它对一个势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战国后,秦国为参与中原争霸,不断将都城向东迁徙,表示将重心自“西戎”转向东方。三家分晋后,赵国最后将都城定于邯郸,差不多位于赵魏边疆。因为都城也是最强大的军事要塞。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邯郸数次被围,却鲜有攻破。魏国大将庞涓,更是包围邯郸长达两年之久。大多数王朝,一旦都城被攻破,要么灭亡,要么迁都他地,鲜有复国的,但偏偏有个另类,那就是大唐。唐朝年,都城长安一共6次陷落,最后一次自然便是亡国,但前面的5次沦陷,都被收复,这放到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西晋先是洛阳被匈奴汉国打破,晋愍帝迁都长安,没多久也被攻破,直到司马睿定都建康,才算安稳,不过这已是东晋,非西晋了。北宋汴梁被金军攻破一次,二帝被俘,赵构在南逃的路上登基称帝,最后也是偏安江左,不再收复故都。唐朝为何能先后五次收复长安?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公元年),长安第一次沦陷于安禄山叛军之手。唐代宗广德元年(年),吐蕃杀入长安,大肆劫掠一番后,扬长而去。建中三年(年),唐朝诸多节度使爆发叛乱,史称“四王二帝之乱”,唐德宗出逃,致使长安沦陷长达九个月。光明元年()年,长安再次被黄巢攻破。黄巢之后,大唐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长安第五次的沦陷与收复,已经算不得什么了。不过长安四次收复的经历也足够传奇,可究竟是什么导致大唐国都数次沦陷,却不亡国呢?长安第一次沦陷在年,而大唐灭亡却是年,唐朝如何维持年不亡的?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藩镇。老祖宗告诉我们,凡事皆有阴阳两面,不可偏而视之。唐朝藩镇也如此。北宋的尹源有句话说到好,他说: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唐朝中晚时期,可以看做春秋的翻版。唐朝与周天子不同的地方在于,唐皇不仅仅是傀儡,他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藩镇虽是诸侯,却没春秋诸侯那么的强力。我们形容宋朝军制,往往用一个词“强干弱枝”。宋朝的中央禁军极其强大,完全碾压地方军,这样使得宋朝不会出现地方割据,不过他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旦中央禁军失败,地方便回天无力。北宋汴梁投降,地方军难有作为,赵构不得不另想他法,躲避到有天险的南方去。西晋司马越率领的中军主力被石勒消灭后,洛阳也就成了一座空城。唐朝则是用类似“强干强枝”的做法,不过这么说也不全对,唐朝的中央军虽不能完全碾压藩镇,却也有着绝对的优势,更何况绝大多数藩镇是忠于唐朝的。唐朝的中央军为神策军,足以威慑藩镇。公元年,唐德宗时期。吐蕃入侵西川,唐德宗命神策军前往迎敌,击败吐蕃后,趁机将西川这个半独立的藩镇收回。公元年,西川节度使刘辟造反,唐宪宗同样派遣神策军前去平乱,同时还有山南西道节度使派兵配合,这是唐朝中央军同地方军配合的典型。唐朝有个著名的故事:李愬雪夜入蔡州。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作乱,唐宪宗命唐邓节度使李愬前去平叛。用忠于唐朝的节度使镇压不服的节度使,是唐朝一贯手段。唐朝有足够的地方强军,使得哪怕国都陷落,也有翻盘的机会,不至于一蹶不振。再加上握在手中的神策军,使得唐朝达到两种平衡:神策军同藩镇间的平衡,藩镇间的平衡。藩镇间彼此制衡,难有作为,我们看到唐朝的节度使叛乱往往是好几个联合一起,比如上文提到的“四王二帝之乱”。这种平衡在黄巢之后被打破。为消灭黄巢,唐皇不得不倚重藩镇,而藩镇则趁机扩充势力,一边打击黄巢,一边吞并弱小的藩镇,藩镇之间的制衡不复存在。唐末十分类似东汉末年,刘氏为镇压黄巾,不得不允许地方自主募兵,黄巾虽被镇压下去,各个功臣却有割据地方的实力。另一面,黄巢主要目标是唐王室,唐王室的主力被黄巢消灭,不再有威慑地方藩镇的力量,哪怕再次收复长安,唐王室迟早沦为藩镇的傀儡。藩镇对于唐朝,是不是有一点“成也萧何败萧何”的味道?
唐朝289年,长安先后沦陷5次,都能收复
发布时间:2024/4/16 1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