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道教,为何能达到鼎盛?李渊尊老子为先祖,唐玄宗将道教推向顶峰由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再现了大唐盛世的生活场景,这部影视剧彰显了唐朝开放的政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世界各国人来华;有唐一朝对宗教也采取较为宽松的态度,佛教达到鼎盛,佛教为皇家统治指导思想,此外,剧中还出现了众多的外来宗教,波斯寺的景教,袄教,摩尼教(明教)等等。笔者认为,《长安十二时辰》充满了浓郁的道教风情,男主角易烊千玺扮演的李泌就是一个头戴芙蓉冠,手执拂尘的道教徒;李泌出场后,首先跟雷佳音扮演的张小敬自报家门,话中提到了道教“圣人”,这位“圣人”的原型就是当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李泌的老师贺知章(何执正)靖安司的主理,也是道士。此外,女主角女冠严太真严羽幻,其原型就是唐玄宗的宠妃,四大美女之一杨玉环,唐玄宗为了得到儿媳杨玉环,先是敕书她出家为女道士,杨玉环为“太真妃”,由此可见,道士在唐朝地位是尊崇的。那么,真实的历史中,长安城有多少道观?道教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唐朝为何尊崇道教呢?借助《长安十二时辰》这个话题,深入解读一下唐朝道教。道教发展简述,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但在唐朝之前,几乎就没有出现过像儒教、佛教这样的辉煌,到了唐朝,道教一跃成为统治者最高信仰,成为大唐的国教,这与大唐几代帝王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唐开国皇帝李渊遵奉道教创始人老子为其先祖,确立了唐朝廷与道教一脉相承的政策。《旧唐书》记载,李世民被立为太子后,“政尚简肃,天下大悦,又令百官名上封事,备陈安人理国之要。”《唐会要》记载,“贞观五年,太子承乾又疾,敕道士秦英所得愈,遂立为西华观。”由以上资料可知,李世民治国思想符合道家所提倡的节约原则;登基之后更是“以清静扶之”,当太子有疾优先求助于道士,由此可见,唐太宗李世民将《老子》思想应用于治国方略中,并将道教置于佛教之上。唐高宗继续推行崇尚道教政策,他尊崇老君,提高道士地位,大力兴建道观;武则天时期虽然推崇佛教,但并没有压制道教;唐中宗时期,恢复道教旧制,到了唐睿宗时期道教有了进一步发展;唐玄宗把道教推行了顶峰;安史之乱后,尽管大唐国力衰退,但道教仍有发展。笔者认为道教能在唐朝达到高峰,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两个,第一,政治上的需要,李唐皇室有少数民族的拓跋氏鲜卑血统,在唐朝建立初年,门第观念还跟强势的情况下,李唐王朝为了与汉族门阀士族相抗衡,抬高李家名望和地位,神化自己的统治,尊道家创始人老子为始祖。李唐皇室利用道教具有祈福赈灾的法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的教义来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李唐皇室还可以利用道教的发展来抑制佛教和其它宗教的流行和发展,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策,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第二,帝王个人需要,唐历代帝王扶植道教主要目的是政治上的需要,但也能满足其个人需求,例如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不老,永远统治国家。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等
看长安十二时辰,了解唐朝道教,为何能
发布时间:2024/4/8 14: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