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长安县 > 长安县小吃 >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长安杜曲街道村史馆建

传承文化,留住乡愁长安杜曲街道村史馆建

发布时间:2020/11/9 15:20:41

记村史留乡愁传根脉

之前长安君已经带大家看过

王曲街道、太乙宫街道、

王莽街道的村史馆建设了

今天,在这个寒冷的冬日

跟着我们的脚步

去看看杜曲街道的村史馆吧

去留住乡情,记住乡愁

PART1

西江坡村

走进西江坡村史馆,仿佛进入了时空隧道,我们能看到上个世纪生动的生活画卷,点着煤油灯的人家,一大早就起来工作,扇着风箱,蒸着热气腾腾的豆腐,然后看着他们走杜陵原,进和平门,到西安市各大街道售卖豆腐干。

西江坡村,原始村名应为西羌堡村。《晋书》和《十六国春秋》记载,很早以前,有多万移民迁入长安。那时迁入长安(指关中)的,多为西北边的少数民族,其中羌族人数特多。羌族住在那儿,就以族名命村名羌堡村。古时羌姜二字通用,西羌堡村一度也写成西姜堡村。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说“越姜堡……”就是指这里。在未分东、西姜堡村之前,两村统称姜堡村。现在叫东、西江坡村是姜堡之谐音所致。

PART2

寺坡村

《长安县地名志》云:“相传,古曾有延兴寺,且村在坡上而得名。”古有庙宇一座,叫关帝庙。为供奉关帝庙,寺坡人的祖先们用红萝卜、玉白萝卜切碎,摆各种图案,然后在图案空间处以黄豆、玉米等予以点缀,搞好十二盘,供在庙堂中。后人们将此花碟称“添碟子”。“添碟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年6月入选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寺坡村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据传就是唐朝诗人崔护在十里桃林中遇到一个灿若桃花的姑娘而作的诗。

▲寺坡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碟子

▲寺坡村史广场

PART3

夏侯村

夏侯村距杜曲街道办事处西北1公里,东南相邻杜曲村,西北紧挨杨万村,西南是潏河流水,东北依少陵原坡,西(安)汤(峪)公路沿村而过。户,多人。耕地余亩,据《长安县志》记载:“夏侯村,传为夏侯惇故里。”

PART4

小江村

小江村位于十里樊川中部的潏水之滨、神禾原畔。12个村民小组,户,人,耕地亩。郑、张、杨、李姓约占90%左右,还有田姓、王姓等。相传该村为唐僖宗时著名诗人郑谷的故里,称为郑谷庄,后演变为小江村。据宋人张礼《游城南记》自注云:小江村“郑谷庄在坡之西,今为里人李氏所有”,村内有樊川八大寺之一的禅经寺。

PART5

三府衙村

关于三府衙村的由来,相传该村大庙后边有三棵大树,有一年百日大旱、颗粒无收,三棵大树和其它植物一样全部旱死了;可是过了百天之后,天降甘霖,别的植物都死了,这三棵树却发了新芽,故谓之——三树(府)芽(衙)。整个村庄环神禾原而建,村民沿神禾原而居、而作,村庄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姓氏主要为刘、郑、田、杨、董、梁等,有樊川八大寺之一的观音寺。

▲三府衙织耕园

PART6

韦村村史广场

韦村位于杜曲街道东偏南5公里,全村3人,户。韦村以唐韦氏家族聚居地得名,唐《吴达墓志》记为杜曲东韦村。当时为一村,后发展成西、中、东三个韦村。清嘉庆《咸宁县志》记:明代为韦村里,长安四十九古里之一,并记已分为韦村西、中、东三村。后因村发展,东韦、中韦两村合并统称韦村。

年,杜曲街道凝心聚力扎实推进花园乡村建设,同时为更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各村积极打造村史馆,根据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争创特色乡愁体验馆,部分村达到“村史馆+村史广场”,其余各村也在加紧打造中。

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儿

背后蕴藏着一代代人无私的奉献

勤劳的汗水,以及无穷的智慧

今天的我们要切实肩负起责任

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留下乡愁

记住历史,守护好这一份乡风文明!

图文来源:杜曲街道

编审:长安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anxianzx.com/caxxc/8772.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