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唐朝首都长安城的占地面积和人口。在唐朝鼎盛时期,长安城的占地面积达到了84平方公里,属于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至于长安城的人口,则达到了余万。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长安城的地位重要,而且人口众多。那么,长安城周围到底拥有多少军队呢?认真的说,长安城周围的军队并不算少。
首先,我们需要聊一下唐朝军队的情况。唐朝式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王朝,公元年,李渊建立唐朝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平定了各地诸侯,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历经李世民、李治等历代皇帝的努力,唐朝先后消灭了高句丽、东突厥等一系列政权。建立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帝国,唐朝进入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时代。但是,帝国也面临了很多问题。
由于各方面的制约,唐朝的府兵制度崩溃。府兵制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府兵拥有自己的耕地,而且不需要缴纳赋税。一旦战争爆发,府兵们自备粮食和武器集结参战。在唐朝建立的前期,由于战争时间和规模都不是太大,府兵制度还能承受。但进入唐朝统治的中期,府兵制度已经崩溃。
府兵需要长时间驻扎在边疆地区,造成了府兵耕地的荒废。与此同时,唐朝与回鹘、吐蕃、契丹等周边政权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动辄就是10万军队以上的大决战。由于战争规模和强度都在加大,府兵的伤亡增加,府兵的数量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在唐玄宗在位时期,募兵制取代了府兵制。
与此同时,唐朝建立了节度使制度。节度使负责招募、管理一大片防区的军队,唐朝总计划分了10位节度使,被称为天宝十节度。随着节度使的建立,唐朝军队划分成了边塞军和朝廷内卫军。唐朝军队的总兵力不到60万,其中,边塞军总计达到了40多万,朝廷内卫军的数量只有10余万人。这10余万内卫军,分布到了长安、洛阳等主要城市和地区。
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首都,地位至关重要,在唐朝鼎盛时期,总人口达到了余万,占地面积达到了80多平方公里。这么庞大的城市,唐朝自然会加强管理。唐朝长安城的禁军,分为了南衙禁军和北衙禁军。南衙禁军分为了南衙16卫,北衙禁军则分成了北衙六军。
南衙16卫分成了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候卫、左右领军卫、左右屯卫、左右骁卫,北衙六军则分为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为了防止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唐朝规定,南衙和北衙相互制约,以至于南衙和北衙出现了矛盾。北衙六军总计有2万多兵力,南衙16卫的兵力多于北衙六军,但总计在3万人左右。换而言之,唐朝长安城周围的军队,总计有5万多人。
这些军队主要负责拱卫长安城的安全,如果发生重大问题,也可以负责长安城的治安问题。一旦边境地区的兵力不足,长安城周边的内卫军也可以增援前线。其实,历朝历代的政权,每个王朝首都的周围都会驻扎大量的军队。例如在宋朝统治时期,开封城周围驻扎了大量的禁军。
到了明朝统治时期,京城周围驻扎了著名的明军三大营。进入清朝时期,九门提督负责管理八旗步军营和巡捕五营,此外还有京营八旗。言而总之,每一个王朝首都的周围,都有好几万军队。唐朝长安城周围的军队,在建国的初期曾经骁勇善战。但是由于久疏战阵,朝廷内卫军的战斗力迅速下降,而且吃空额严重。到了唐玄宗时期,南衙和北衙禁军总,都充斥了大量的少爷兵。
长安城的很多贵族子弟,都被送到禁军中刷经验。由于朝廷内卫军数量偏少,而且战斗力低下。这造成了很大的隐患,那些野心勃勃的边境将领们开始磨刀霍霍。例如北方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控制了将近20万军队,而且都是久经战阵的野战部队。依靠雄厚的势力,安禄山已经不满意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公元年,安禄山发动了叛乱。当时,唐朝禁军奉命增援东都洛阳。看到城下如狼似虎的叛军,唐朝的禁军出现了畏惧和溃退的情况。